成果介绍
该解决方案应用RFID技术,实现了对生产线上的物料流向和生产参数的精确跟踪和质量控制。它通过构建唯一的物料标识体系,在生产线上的原材料、半成品、工装等全部标签化,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监控。
在生产过程中,RFID读写设备实时收集物料的动态信息,如位置、流向、工艺参数等,并与MES、ERP等系统实现信息交互。通过这种数字化手段,企业可以清晰掌握产品组成、工艺过程、制造参数等全方位信息。
基于RFID的实时数据,该系统可以进行生产过程优化和质量管理,比如通过流程分析来消除瓶颈,或者根据历史数据判断产品质量。还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追溯,为质量问题的快速查找提供支持。
相比传统的条形码等自动识别技术,RFID的非接触式识别使得生产环境中标识的部署更加便捷,并实现了过程信息的自动捕获,避免了人工录入的错误。该系统可明显提高生产控制和质量管理的效率与精确度,对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优化作用。
成果亮点
1.构建精准的生产线物料标识体系:该方案构建了覆盖所有物料的RFID标识体系,实现了对生产线上原材料、半成品等的精确数字化辨识。
2.实时采集生产全过程数据:通过RFID技术,该系统可以无人机自动地实时收集生产线上的全过程数据。
3.实现生产信息化监控管理:该系统与MES、ERP等信息系统深度融合,实现了闭环的生产过程信息化监控。
4.支持全面质量数据追溯:该系统基于标识体系,可以追溯产品生命周期内的全部质量数据,便于问题查找。
5.智能优化生产流程和质量管理:该系统可以基于收集的数据,自动完成生产流程和质量管理的分析优化。
6.提升生产过程的柔性和效率:该系统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的可视化和精确控制,显著提升了过程的灵活性和效率。
7.推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升级:该系统代表了新的智能化生产模式,将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团队介绍
工业物联网与网络化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 “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工业物联网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智能仪器仪表网络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得首批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称号和“重庆市杰出青年群体”重点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64人,其中90%的研究人员具有博士学位,拥有国家级人才4名、省部级人才19名。近5年,实验室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得各类省部级奖励1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川渝产学研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项。承担40余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牵头制定传感网测试国际标准和物联网网络层标准技术报告,牵头制定国际国家标准49项(牵头制定国际3项,国家标准10项)。发明专利授权250项(PCT专利12项、美国专利授权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04篇。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工业物联网科技服务团 (重庆邮电大学)
评价时间:2023-10-08
综合评价
从科技成果的创新水平来看,该RFID生产线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确数字化控制,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性和领先优势,对推进智能制造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数字化标识体系和与信息系统的无缝融合尤为突出。
从市场前景来看,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汽车等制造业,也可拓展至更多离散和过程制造领域。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对于产业化路径,建议采取以下策略:一是选择目标行业的头部企业,进行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设计,并通过样机实践进行验证;二是构建 RFID设备、信息系统、系统集成和行业解决方案的生态体系,降低推广门槛;三是培养专业的系统集成服务商,对标建立服务标准体系。
在商业模式上,可以考虑设备销售和系统集成双轮驱动,同时派生经常性收入的运维和增值服务。还需要评估不同制造模式下的使用频次,设计合理的定价策略。
总体来说,该成果具备良好的创新性和应用前景,关键是选择战略合作企业和客户,建立商业化路径,不断强化系统集成能力,以降低推广风险和实现商业化。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