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该智能终端组装生产线信息集成解决方案目的是解决智能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信息化水平偏低的问题。该方案通过工业互联网和云架构技术,实现了从ERP、MES到工作层的业务信息系统融合,构建了横跨管理层、执行层的生产执行信息化管理体系。
该方案由生产管理云平台、制造执行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联网和监控平台组成。其中,生产管理云平台承载ERP、MES等系统,进行信息汇总;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车间内场设备,实现监控控制;设备联网平台实现数据采集、设备联动。
该方案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包括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系统无缝连接;工业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设备状态分析优化;移动技术,构建新型信息化管理模式;云计算技术,实现柔性化部署使用。该方案实现了终端产品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监控管理,能够进行生产过程优化,提升设备运营效率,缩短生产制造周期,降低质量问题,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成果亮点
1.构建横跨业务系统到设备层的生产管理体系:该解决方案通过云架构和平台对接,将ERP、MES、WMS等管理系统与车间内设备控制系统进行了垂直集成,构建了跨层次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了从策划到执行的信息畅通和业务协同,提高了生产效率。
2.工业物联网实现车间设备智能化感知和控制:该解决方案利用工业物联网技术对车间设备进行了互联互通,实现了设备运行状态和生产环境的智能化感知,进行工艺优化和预防性维护,减少了停机时间。
3.云架构实现灵活部署,降低应用难度:该解决方案通过云平台实现了各类业务系统的集中部署,减少了企业应用部署的投入,降低了应用门槛,提升了使用灵活性。
4.大数据分析提升过程控制精度:该解决方案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设备状态数据、质量数据等进行建模分析,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质量预测和优化控制,提升了过程管理的精确度。
5.移动技术支持新型信息化协同:该解决方案使用移动终端等无线技术,实现了车间移动信息化管理,设备远程控制等功能,提供了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团队介绍
工业物联网与网络化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 “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工业物联网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智能仪器仪表网络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得首批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称号和“重庆市杰出青年群体”重点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64人,其中90%的研究人员具有博士学位,拥有国家级人才4名、省部级人才19名。近5年,实验室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得各类省部级奖励1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川渝产学研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项。承担40余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牵头制定传感网测试国际标准和物联网网络层标准技术报告,牵头制定国际国家标准49项(牵头制定国际3项,国家标准10项)。发明专利授权250项(PCT专利12项、美国专利授权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04篇。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工业物联网科技服务团 (重庆邮电大学)
评价时间:2023-10-08
综合评价
从创新水平看,该解决方案在实现生产系统的端到端信息融合、工业互联网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颠覆性的技术创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推动终端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和引领作用。
从市场前景看,该方案契合了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演进的需求,解决了企业生产信息化建设中的痛点,市场容量巨大。它可以广泛适用于终端制造业的多个细分领域,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可拓展性。
从产业化路径看,建议采取项目化服务推进产业化进程,选择目标客户开展系统实施,并依托成功案例进行推广。还应继续提升平台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此外,及时进行功能迭代升级,以适应技术和需求变化。
从投资风险看,该方案转化和运营存在一定的技术实施风险和市场竞争压力。建议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针对高端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还需要持续改进技术服务水平,以维持竞争力。
从回报看,依托领先技术和先发优势,该方案具备获得客户认可和获得持续收益的条件。但需要建立客户粘性,并继续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实现持续盈利。
总体来看,该方案具有颠覆性创新和广阔应用前景,技术实力为成功转化奠定了基础。建议继续做好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依托技术优势打开市场局面,有望取得商业化成功。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