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产品智能定制化生产解决方案

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产品智能定制化生产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 2023-09-21

来源: 科技服务团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服务
成果类型: 新技术
行业领域:
电子信息技术
成果介绍
该方案致力于实现制造企业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智能化定制化生产的转型。核心目标是支持企业实现对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按需生产,以满足个性化的客户需求。 在技术实现上,该方案构建了完整的工业互联网架构。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业务流程的标准化重构和生产全流程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应用。例如,利用订单管理系统实现定制化需求下单;通过技术数据中心自动生成工艺方案;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完成产品设计; 同时,该方案通过APS和MES等系统实时调度生产和过程控制。 另外,该方案还与自动化设备深度融合,如机器视觉检测、AGV搬运、自动分拣系统等,实现了柔性化的智能定制制造过程。基于完善的信息化集成和智能化设备应用,该方案实现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通过数字化、标准化和智能化手段,该解决方案使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多变的客户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能力的大幅提升,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该方案对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成果亮点
1.实现业务流程数字化重构:该解决方案通过流程建模和信息系统重构,实现了从客户下单到生产制造的整个业务流程的数字化。通过流程的标准化和数字化,企业可以进行高效、精细化的过程控制,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2.支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基于数字化的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该方案能够支持企业按客户需求进行高度个性化的产品定制,并实现大批量个性化定制产品的生产。 3.实现全流程信息化集成控制:从订单管理到生产执行,该方案实现了企业内部以及与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系统深度集成,形成了闭环的全流程信息化控制体系。这大幅提高了企业的协同效率。 4.与智能设备深度融合:该方案与自动化设备、机器视觉、AGV、仓储管理系统等智能设备和系统进行了深度的对接与集成,实现了柔性化的智能定制制造过程,提高了制造过程的灵活性和智能化水平。 5.支持快速响应变化需求:基于该方案建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力,企业可以实现快速产品配置、生产切换,以及优化生产流程,从而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变化,保持强大的市场响应力。
团队介绍
工业物联网与网络化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 “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工业物联网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智能仪器仪表网络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得首批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称号和“重庆市杰出青年群体”重点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64人,其中90%的研究人员具有博士学位,拥有国家级人才4名、省部级人才19名。近5年,实验室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得各类省部级奖励1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川渝产学研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项。承担40余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牵头制定传感网测试国际标准和物联网网络层标准技术报告,牵头制定国际国家标准49项(牵头制定国际3项,国家标准10项)。发明专利授权250项(PCT专利12项、美国专利授权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04篇。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工业物联网科技服务团 (重庆邮电大学) 评价时间:2023-10-08

付蔚

重庆邮电大学

正高级

综合评价

从科技成果的创新水平来看,该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产品智能定制化生产解决方案,在构建支持大规模定制的数字化网络化生产体系,以及与智能制造设备的深度融合等方面显示出较强的创新性。这对推动制造业实现向个性化定制方向的转型有重要意义。 从市场前景来看,该方案切合了当前市场对定制化产品的增长需求,可广泛应用于对定制化要求较高的多个行业,包括汽车、电子产品、医疗器械等。它也可助力传统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总体来说,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在产业化路径上,建议该方案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选择有影响力的头部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在其生产系统中进行典型场景的实施和良好案例的积累;二是在实施中不断总结经验和优化方案,形成可复制的行业解决方案;三是构建技术和解决方案服务的生态体系,培育专业的咨询和服务机构,推动规模化应用。 对于投资风险和回报,需要注意一个是技术落地的风险,建议加强对生产现场的研究,评估不同客户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另一个是市场竞争风险,后续进一步拓展市场时需要关注类似技术和方案的竞争形势。在回报方面,可考虑软硬产品与服务的捆绑销售,实现持续收益。 总体来说,该方案具备良好的创新性和应用前景,技术框架与路线较为清晰。后续在深入研究细节需求,优化技术集成模式,构建商业化体系等方面还需努力,但已具备了产业化的基础。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和商业规划,该方案可以实施成功,并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