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术:
土壤污染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日益严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因此,开发一种环保型土壤修复剂,既能有效修复污染土壤,又能降低修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环保型土壤修复剂及其制作方法和应用成果。该环保型土壤修复剂主要由生物炭、表面活性剂、微生物菌剂、营养元素和去离子水组成。
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生物炭与表面活性剂混合,充分搅拌;
2.加入微生物菌剂和营养元素,继续搅拌;
3.最后加入去离子水,搅拌均匀,得到环保型土壤修复剂。
应用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土壤质量:该土壤修复剂可有效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2.高效修复: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都能表现出良好的修复效果,如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等。
3.环保安全:该土壤修复剂制作过程中不产生二次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
4.易于操作:该土壤修复剂使用简单,可直接喷洒在污染土壤上,无需特殊设备。
1.生物炭的使用:生物炭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可以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同时能够提供微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
2.表面活性剂的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增强修复剂在污染土壤中的分散性和渗透性,有助于修复剂与污染物的充分接触和吸附。同时,表面活性剂还可以乳化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提高修复效率。
3.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微生物菌剂的加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强化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和转化。这些微生物可以是具有特定降解功能的菌株,也可以是能够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复合菌群。
4.营养元素的补充:添加营养元素可以为微生物提供营养来源,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和活性。同时,这些营养元素也可以为植物提供养分,促进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转化。
5.去离子水的参与:去离子水可以调节修复剂的粘度和渗透性,使其更好地适应在土壤中的扩散和渗透。此外,去离子水还可以作为微生物和植物的水分来源,维持土壤的湿度和植物的生长。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于1999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地理资源所共有在编职工651人,包括“两院”院士1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0人,副研究员及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95人。现有在读研究生1077人(博士生732人、硕士生345人,其中外国留学生37人),在站博士后187人。
2022年,地理资源所新争取各类项目510项,其中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11项、课题29项,新疆三次科考项目1项、课题9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项(面上39项,青年34项,外青3项,创新研究群体1项,杰青3项,优青4项,重大项目1项、课题1项,重点基金2项,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3项,冻土专项项目(重点级)2项,组织间国际合作项目组织间国际合作项目(重点级)1项);新增先导A类专项课题1项,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项目1项。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草地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地理学会)
评价时间:2023-10-07
朱军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副站长
综合评价
经过专家组的综合评价,该环保型土壤修复剂及其制作方法、应用,在创新性、技术含量和应用前景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值得在相关领域进行推广和应用。
首先,该成果的研发过程严格遵循了科学研究的逻辑和方法,有充分的实验数据支持,理论依据充分。其次,该成果的应用前景广阔,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土壤污染问题,对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再次,该成果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尽管该成果在某些方面仍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但在综合考虑其创新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后,专家组认为该成果已具备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我们期待在未来能看到该技术在更大范围的应用和推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