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手动捋夺式野生牧草种穗的收获装置,通过巧妙的设计,旨在提高牧草种穗的收获效率,同时降低劳动强度,实现更轻松、更人性化的操作。
该装置主要包括左手柄、固定收获腔壳、刀具、右手柄、活动收获腔壳、第一铰链、导流板、收集腔壳、第二铰链、收集腔挡板和收获腔。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左手柄和右手柄的配合,使活动收获腔壳沿着荷叶转动,安装在活动收获腔壳上的刀具也会随之打开。此时,移动该装置,将待收获的牧草种穗处于收获腔内部。随后,手掌弯曲,使固定收获腔壳与活动收获腔壳闭合。在这个过程中,刀具的刀尖之间的距离会缩小至***毫米。最后,手掌与手指紧握收获腔壳并向上用力,带动收获装置上移,实现牧草种穗在刀具的捋夺作用下与穗杆的分离。
该装置的应用,可减轻农民在牧草种穗收获过程中的劳动强度,提高收获效率,同时减少手指掐合力对人体的伤害,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1.装置设计巧妙:该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但功能强大,利用刀具的捋夺作用实现牧草种穗与穗杆的分离,不需要其他复杂的辅助工具,可满足不同环境和不同种类的牧草种穗收获需求。
2.操作简便:该装置的操作并不复杂,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手掌和手指的配合,即可实现牧草种穗的收获,使得操作更为便捷、高效。
3.手动动力:该装置采用手动方式操作,不需要电力或其他动力源,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可以在各种环境下使用,尤其适合在偏远地区或条件较为恶劣的环境中使用。
4.安全性高:由于该装置的操作完全由手工完成,不需要任何机械或电动部分,因此不存在机械故障或电力事故的风险,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5.环保可持续:该装置的设计和制造均以环保和可持续性为原则,所使用的材料均为可回收和可再利用的材料,同时该装置的使用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6.高效实用:该装置的刀具部分设计独特,可以在收获过程中迅速将牧草种穗与穗杆分离,提高收获效率。同时,该装置的设计使得收集到的牧草种穗不易散落,便于后续处理和运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藏农牧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于1999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
2022年,地理资源所新争取各类项目510项,其中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11项、课题29项,新疆三次科考项目1项、课题9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项(面上39项,青年34项,外青3项,创新研究群体1项,杰青3项,优青4项,重大项目1项、课题1项,重点基金2项,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3项,冻土专项项目(重点级)2项,组织间国际合作项目组织间国际合作项目(重点级)1项);新增先导A类专项课题1项,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项目1项。目前主持在研的重大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28项,课题104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2项、专题13项;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3项、课题19项;院先导专项项目8项,课题39项;院重点部署项目3项。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草地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地理学会)
评价时间:2023-10-07
何永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副站长、研究员
综合评价
经过专家组的综合评价,认为这种手动捋夺式野生牧草种穗的收获装置在创新性、技术含量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表现出色,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效益。专家组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该装置突破了传统手工收获牧草种子的方法,采用捋夺式收获方法,具有高效、省力的优点,降低了劳动强度。
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者可以迅速掌握操作技巧,降低了使用门槛。
该装置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可以应用于牧草种植、生态修复、科研教学等领域中,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装置采用优质材料制造,经过特殊处理,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较强的抗磨损能力。
总的来说,这种手动捋夺式野生牧草种穗的收获装置具有良好的创新性、技术含量和应用前景,是牧草种植和生态保护领域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之一。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值得在相关领域进行推广和应用。同时建议继续加强该技术的研发和完善,提高其稳定性、可靠性和适应性为更多用户带来更多实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