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一种新型可变涵道机翼无人机,可在低速飞行状态下借助半涵道抽吸效应实现超短距起降,在巡航状态下可变为全涵道以高速飞行,在两种构型间的过渡状态,涵道机翼可根据飞行环境进行自适应变构型,实现超宽速域巡航。
成果亮点
1)首创提出可变涵道机翼方案,目前国内外研究暂未涉及该领域,填补了此类飞行器设计的空白。
2)具备不同飞行模式,采用半涵道环形翼构型进行增升,实现超短距起降,采用全涵道环形翼形成涵道螺旋桨构型,实现高速飞行,克服传统固定翼无人机起降对于跑道的依赖,并拓展可执行任务范围。
3)两侧半涵道环形翼采用相位智能自适应变体进行控制,实现由半涵道向全涵道的转变,克服半涵道环形翼飞行器固有的最高飞行速度低的缺陷。
4)可在低速超短距模式、中等速度过渡模式、高速涵道飞行模式中进行切换,实现超宽速域巡航。
5)开展不同工况下该构型涵道机翼与螺旋桨的气动耦合机理研究,并进一步开展了变构型飞行器操稳特性、直接力控制等研究。
团队介绍
"团队成员:陈树生、王玉荣、张振刚、姜权峰、李祚泰、刘衍旭、李沛繁、贾苜梁、李猛、高正红
陈树生:项目负责人,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空气动力学、气动布局设计、新概念飞行器设计及飞行动力学。主讲本科生课程飞行动力学和研究生课程高等飞行动力学;在新概念短距/垂直起降飞行器设计、先进气动布局设计、多模式飞行动力学建模、气动/运动/控制数值虚拟飞行技术等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及相关航空航天院所关键技术攻关等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JCP、JSC、POF、AMM、HMT、CJA、航空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一作),参与编制行业标准1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和软件著作权7项(一作),完成科技成果转化2项;指导学生获“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省级竞赛金奖/银奖多项;担任《航空学报》“飞行器新概念气动布局设计”专栏执行主编、核心期刊青年编委、某专家组委员、ICMAE等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的分会主席和技术委员会成员;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省优秀指导教师、西北工业大学翱翔新星人才计划等
成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