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消化道电子光-声内窥镜

消化道电子光-声内窥镜

发布时间: 2023-09-14

来源: 科技服务团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服务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新技术
行业领域: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成果介绍
现在市场上主流的结直肠诊断工具为电子内窥镜与超声内镜,主要被外企垄断,价格较昂贵。光、声多模态结直肠内窥镜通过对包括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等重大肠道疾病的检测,可建立肠道疾病的数据库,有望成为道甚至是整个消化道诊断的金标准。光、声多模态结直肠内窥镜及时填补了这方面的技术空白,并致力于低成本高效的诊疗新模式。产品推向市场后,将极大的改变现有市场中进口产品占有率90%的情况,实现国产替代。极大地推动了国产医疗器械的发展,缩小与进口的差距,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为消化道疾病诊疗带来革命性的突破,为患者带来福音!
成果亮点
1、创新设计了光声成像内窥探头,采用了光声、超声共焦同轴激发,实现了精准共焦,能够消除光激发与声检测偏轴问题,实现多参数、多尺度的双模成像; 2、自主研发了高功率激光耦合平台,实现了高速旋转的光学信号和声学信号的传输,使用透镜组作为光耦合的介质,将传输效率提高至90%,远超国际同类装置,能够实现2000rpm的最高转速; 3、根据信号特点,我们创新设计了基于cuda的合成扫描算法,成像速度比传统CPU成像算法快10倍。(实现了实时的数据存储和图像重建) 4、开创性地将先进的光声成像技术与现有的超声、传统光学内窥镜技术进行了科学融合,实现了深度从微米到毫米的无损高分辨消化道深层血管信息成像。 消化道电子光声内窥镜克服了现有的光学内窥镜技术观察深度浅的缺点,实现了消化道全壁内的血管形态(毛细血管畔-微血管-滋养血管)的可视化,更进一步地对血管密度进行医学统计分析。在无损三模态同时成像,光声分辨率可达到几十微米,可较好地检测消化道壁内微血管的形态分布。
团队介绍
杨思华团队 团队介绍: 团队由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光子学研究院副院长、激光生命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思华教授(博导)带领,依托教育部激光生命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而成,有着十余年的光声影像技术、设备研发经验,是我国最先开展 Photoacoustic Imaging(PAI)技术及其医学应用研究的团队,首创 Acoustic-Optical 共焦一体化激发探测结构,开发了针对不同医学问题应用的光声显微探头及其功能成像系统,提供无损定量的皮肤结构、色素浓度、深层三维微血管功能等光-声病理图谱,可应用于皮肤癌/肿瘤早诊分析、皮肤微血管畸形病变检测、消化道早癌筛查及术前术后评估等。 团队成员: 杨思华()职位/职称:教授角色:董事长 主要工作: 主持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目标;监督和组织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以及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主持企业的重大决策,根据需要召开临时董事会会议或者决策层会议,做出决策。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团 (广东高校科技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评价时间:2023-11-02

何钰云

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高级技术经理人

综合评价

光、声多模态结直肠内窥镜通过对包括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等重大肠道疾病的检测,可建立肠道疾病的数据库,有望成为道甚至是整个消化道诊断的金标准。光、声多模态结直肠内窥镜及时填补了这方面的技术空白,并致力于低成本高效的诊疗新模式。总而言之,该项目成果的思路方向很好,未来市场空间广阔,符合当前政策要求,转化成熟度很高,值得支持推广。
查看更多>

评价单位:- (-) 评价时间:2023-09-27

胡荣杰

广东博士创新发展促进会

战略研究主任

综合评价

光、声多模态结直肠内窥镜通过对包括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等重大肠道疾病的检测,可建立肠道疾病的数据库,有望成为道甚至是整个消化道诊断的金标准。光、声多模态结直肠内窥镜及时填补了这方面的技术空白,并致力于低成本高效的诊疗新模式。总而言之,该项目成果的思路方向很好,未来市场空间广阔,符合当前政策要求,转化成熟度很高,值得支持推广。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