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工作传承创新了南药医药体系,肖培根院士、孙汉董院士、郝小江院士为南药系列专著作序,评价工作“构建了南药完整的理论体系”;通过对20余种重要南药进行了基础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填补了部分产业链构建的重要关键点;同时对主要南药进行了开发应用,获新药批文1个、医院制剂批文1个,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支撑43种药材质量标准列入《云南省中药材标准》并得到部分应用,构建了以砂仁为代表的产业链;南药研究推进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交流;出版和发表的专著、省政府内参、研究报告,为云南省各级政府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决策咨询参考。
项目团队依托16项国家基金、省重点项目、省应用基础项目基金、2011省级协同创新项目,历经32年,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公开发明专利9项;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SCI论文32篇;出版专著11部;形成省政府决策咨询报告2份、省政府内参1份。建立1个省级南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2个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获建1个省创新团队和1个省高校创新团队,支撑二所大学新增获得中医学、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课题组裴盛基研究员在《滇南本草》、《海药本草》著作及自身研究基础上,于1987年8月首次对南药概念进行总结提炼和规范界定,对40种南药品种、基源、分布、成分、民间应用等作了论述。罗天诰教授开展了“云南南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对代表性南药云南砂仁等开展了研究。张荣平、赵荣华、钱子刚等陆续开展了南药重要品种砂仁、肾茶、黄草乌、金铁锁、灯盏花、黄精、三七、何首乌、龙血竭、滑叶跌打、回心草等研究。2013年由云南中医药大学牵头主持的“南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平台,组织省内八家相关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合作,完成南药砂仁、肾茶、迷迭香等二十四项专题研究工作。
项目组历经30余年,总结提炼、规范界定了南药概念,提出了南药发展方向;将南药由地方性、区域性民族医药提升到通用性现代医药,使南药的研究系统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将南药研究应用到云南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当地优势,精准扶贫,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和科学致富能力,实践“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地方政府医药体系提供咨询帮助,实践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张荣平(云南中医药大学),赵荣华(云南中医药大学),裴盛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俞捷(云南中医药大学),熊磊(云南中医药大学),钱子刚(云南中医药大学),于浩飞(昆明医科大学),杨为民(昆明医科大学),程永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胡炜彦(昆明医科大学),杨兴鑫(云南中医药大学)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中医药文化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华中医药学会)
评价时间:2023-09-17
综合评价
该项目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表明该项目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得到了行业的高度认可。此外,项目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生产高品质、高附加值的药品,并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南药新产品,这些成果也表明了该项目的实践价值和影响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