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基于量子增强的水下无线光通信技术产业化

基于量子增强的水下无线光通信技术产业化

发布时间: 2023-08-30

来源: 科技服务团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创业融资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
行业领域:
电子信息技术
成果介绍
该技术成果是基于量子增强的水下无线光通信技术产业化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水下光通信基站的产品概念,设计并研发支持水下多用户实时接入的新型全向无线光通信节点,解决水下最后五十米高速无线接入的瓶颈问题,增强海洋应用场景的水下通信能力,为实现水下广域协同组网奠定基础。
成果亮点
该技术成果是跨介质水下目标监测和海底地形实时测绘的重要补充,以探测技术的提升带动水下目标检测和海底地形测绘效能的增强。通过机载蓝绿光探测技术解决空中平台对水下目标距离的主动探测问题,通过量子纠缠的方式解决空中平台对水面距离的主动探测问题,打通空中平台与水下目标的跨介质监测通道。蓝绿光水下通信利用波长为420~550nm的蓝绿色光在水下衰减较小的原理,具有海水穿透能力强、数据传输速率快、方向性好、设备轻巧且抗截获和抗核辐射影响能力好等优点。
团队介绍
项目负责人敖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鹏城(国家)实验室双聘研究员,出版专著两本,在高水平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超过80余篇学术论文,SCI,EI收录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特邀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十余次。 项目主要技术骨干:余华,硕士,高级工程师,蓝鲸量子科技CEO,产业化专家; 李正浩,博士,副研究员重庆英才领军人才,人工智能专家。 本项目共获相关专利60件,其中发明专利30件,实用新型专利30件,编制广西地方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篇。入选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名录2项,绿色“一带一路”技术储备库1项。本成果共授权发明专利5项,并制定了1部团队标准。此外,发表学术论文76篇。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绿色建材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评价时间:2023-09-26

蓝如师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副教授

综合评价

该成果通过机载蓝绿光探测技术解决空中平台对水下目标距离的主动探测问题,通过量子纠缠的方式解决空中平台对水面距离的主动探测问题,打通空中平台与水下目标的跨介质监测通道对标全球唯一市售的水下光通信产品--Sonardyne公司Bluecomm系列,该产品对国内禁运,无获取途径。项目产品依托团队近三十年的水下光通信技术和经验积累,针对不同场景需求,在实现高速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具备小型化、高集成化特点,提供即插即用的通信解决方案,能独立工作或与其他通信终端协同“作战”,可搭载于不同类型的水下潜航器和机器人平台,提供商用的海洋勘探、水利大坝、海底电缆、渔业探测、隧道探测等应用场景的需要。 总体而言,该项目技术思路方向很好,未来市场空间大,有利于当前政策要求,转化成熟度很高,值得支持推广。建议强化相应产品开发,加大产业链开发力度。并却结合实际制定更为具体精准处理设备。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