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西南民族地区村寨的综合应灾能力,提炼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多灾种应急疏散空间规划中的实践经验,指导村寨空间韧性防灾,保障人居环境安全,根据《关于发布2022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研编计划(第2批)的通知》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外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共包括9章,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防灾韧性评估、5 防灾空间布局、6 应急交通网络、7 应急避难空间、8 应急防灾设施、9 应急疏散管理。
本标准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负责管理,由四川大学(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西南民族村寨多灾种应急疏散空间韧性规划综合考虑地震、火灾、洪(涝)灾、地质灾害等灾害影响,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抗、避、减、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依据充分、衔接协调、标准明确、系统合理、近远结合的原则,实现应急疏散空间以人为本、安全可靠、易于通达、平灾结合、快速恢复、及时更新,科学论证及全面评估村寨灾害风险,统筹防灾战略与任务,综合落实防灾要求,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村庄可持续发展。
民族村寨应急疏散空间韧性规划应以防灾韧性评估结论为依据,根据村寨规模、聚落形态、发展布局及灾害类型、严重程度、危急程度,以多灾种灾害应急疏散安全为基本目标,韧性疏散为具体目标,合理设定应急疏散空间规划标准,统筹完善村寨应急防灾安全布局,系统划分防灾分区,科学配置防灾设施,重点明确防御灾害的规划对策和措施,积极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前身是由教育部批准成立于1988年的城建环保学院。设力学科学与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和建筑系;有力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4个一级学科;有固体力学、岩土工程、生物医学工程3个国家重点学科;有工程力学、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4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有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地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破坏力学与工程防灾减灾、生物力学工程、环境工程、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4个四川 省重点实验室;有教育部西部资源与环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四川省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体系。
科研实力稳步提升。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有了新突破,2018年牵头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2018-2022年牵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重大项目立项取得新突破,牵头获准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和产业创新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评价时间:2023-08-28
综合评价
西南民族村寨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同时确保村寨居民在面临多灾种情况下的安全,积极采用当前先进的韧性空间规划与应急疏散技术非常重要。
首先,韧性空间规划将在设计上注重提高村寨的抗灾能力。例如,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采用抗震结构和防洪设施,确保村寨建筑的稳固性和耐久性。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增加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提供安全的避难区域,以应对突发事件。
其次,应急疏散技术将在实践中确保村寨居民的安全撤离。包括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和演练,提供紧急广播系统和警报设备,以及培训居民应对紧急情况的知识和技能。此外,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和实时信息共享,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
然而,在采用当前先进的韧性空间规划与应急疏散技术时,应尊重和保护民族村寨的民族文化特色。这意味着在规划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避免对村寨原有风貌和历史建筑的破坏。可以通过与当地居民密切合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愿,协商确定合适的规划方案,并结合民族文化元素进行设计,以展现和弘扬民族村寨的特色。
总体而言,该项成果科学平衡了以上两点,既积极采用当前先进的韧性空间规划与应急疏散技术,又尊重和保护民族村寨的民族文化特色。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可以提高村寨居民的安全保障能力,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村寨居民提供了更安全、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