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腔道肿瘤解聚治疗新技术

腔道肿瘤解聚治疗新技术

发布时间: 2023-08-09

来源: 科技服务团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股权融资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
行业领域:
生物与新医药技术
成果介绍
传统的肿瘤化学治疗通常采用高毒性的化学药物,治疗的理念是“杀死癌细胞”,治疗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损伤正常细胞,存在严重的毒副作用。基于此,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施剑林院士团队改变“杀死癌细胞”的传统治疗理念,提出全新的“肿瘤解聚治疗”方案。这是一种极为安全、高效的肿瘤治疗新模式:使用一种无毒的无机微型贴片材料(LDH/EDTA),基于二维材料表面特殊的物理特性设计,材料能够选择性贴附于肿瘤表面,将肿瘤致密包裹。随后材料响应肿瘤弱酸性微环境,释放层间负载的EDTA螯合剂,通过螯合钙黏蛋白等细胞连接蛋白的钙离子,切断细胞间连接,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低位直肠癌等多种腔道肿瘤解聚、打散,这些脱落的癌细胞被材料紧密包裹,失去再次定植的能力,最终排出体外,实现高效治疗的目的。采用尿道或肠道灌注的方式,材料不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发挥治疗作用后排出体外,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病人治疗全过程无痛感,治疗后无任何不适症状,各项生理指标正常。肿瘤解聚治疗的原创思想于2020年发表《Cell》的姐妹刊《Chem》,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在国际国内材料、化学、医学等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成果亮点
1、 提出“解聚肿瘤”的新型治疗策略 改变“杀死癌细胞”的传统治疗理念,提出将腔道实体肿瘤解聚并排出体外的全新治疗策略,为临床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案 2. 对比手术治疗,解聚治疗模式更为安全,易于操作 对于中老年癌症患者,手术的风险和后遗症问题是患者难以接受的。例如90岁高龄的患者,伴随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无法耐受麻药的副作用和手术存在的潜在风险;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难以保肛;多次复发的膀胱癌患者,电切术治疗难以将肿瘤边缘切除干净;中晚期的食管癌患者,已失去手术肿瘤切除的治疗窗口;以及手术中存在麻药不耐受和大出血等高风险现象。该技术利用腔道性的独特生理特征,仅通过便捷的腔道灌注,口服和湿敷等操作,即可到达治疗目的。降低了出血性等风险,有效缓解梗阻现象,患者的依从性更好 3、对比放疗和化疗等辅助治疗,该疗法更高效,毒副作用低 该技术应用的微型贴片无毒无害、理化性质稳定,通过灌注等使用方式,不进入血液循环,无体内吸收、分布及代谢等过程。初期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微型贴片对肿瘤细胞有着高度选择性和靶向解聚功能,不损伤正常细胞,检测报告显示,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团队介绍
施剑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首批“百人计划”入选者(1994),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6),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长期从事先进陶瓷制备科学与烧结理论、介孔结构纳米材料可控合成与催化/生物应用研究。最近提出纳米催化医学新方向和肿瘤解聚疗法。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病灶微环境响应的纳米催化医学材料”。发表SCI论文600余篇,SCI他人引用62,000余次,H-index为138,并被Thomson Reuters选为2015至今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胡萍,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骨干,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3年于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聚焦纳米液体活检、纳米催化免疫调控、腔道肿瘤解聚治疗。 鲍群群,博士,助理研究员,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师从施剑林院士,2020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就职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团队负责人:施剑林院士),主要从事功能性无机非金属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治疗性能的研究工作。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纳米技术专业科技服务团 (上海市纳米科技与产业发展促进中心) 评价时间:2023-11-14

李小丽

上海市纳米科技与产业发展促进中心

研究员

综合评价

该成果提出了肿瘤细胞解聚治疗新思路,利用特殊的给药方式,确保了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传统肿瘤治疗手段有极强的引领作用,技术创新性很强,具有明显临床转化价值。 该项目技术通过纳米催化肿瘤解聚治疗,思路新颖,已经取得一定突破并在临床实验成功,后续建议加紧部署,力争肿瘤解聚技术在临床上获得转化。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