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案例一:遥感卫星控制力矩陀螺隔振:非线性近零超稳隔振理论和方法在卫星姿轨控部件振动控制方案的优选中得到了应用,为柔性卫星控制力矩陀螺隔振选型提供了依据。为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解决了遥感卫星控制力矩陀螺隔振方案选型的问题。
应用案例二:船用大功率柴油发电机减振:非线性近零超稳隔振理论和方法在船用大功率柴油机低频线谱控制中得到应用,突破船用大功率柴油机高刚度大承载支撑对低刚度低频减振的限制。为中国船舶河柴重工407厂解决了3吨级柴油发电机低频线谱抑制难的问题。
科技成果转化案例:非线性隔振器产品定制开发:研制磁浮非线性隔振产品,授权国家专利10件,3件专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采取非线性近零超稳隔振保证了微振动的环境模拟,突破了我国遥感卫星微激励模拟和测试系统平台的隔振难题。
遵循从振动系统“非线性设计”到“服役性能提升”的研究策略,在非线性调控振动系统动力学行为的设计思想、连续体非线性模态理论和分析方法 及面向国家工程装备减振的服役性能提升三个方面取得创新:
从拥有优异性能典型非线性的隔振系统缘由探究,拓展隔振和能量采集一体化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方法探寻,然后综合服役性能评价来优化非线性系统,实现结构-性能综合提升。
建立了连续体的高静低动隔振理论,突破高静低动刚度物理实现的难题,建立了碳纤维层合板的非线性隔振连续体模型,提出了连续体的高静低动的设计依据,实现对全模型非线性隔振计及高阶模态能量,更为精确地预测隔振性能。
建立了非线性隔振和能量采集一体化超结构模型,发现了能量采集增强伴随振动传递率降低的特殊频带现象。从局域共振出发设计了低频振动能量调控超结构,同时实现了高效的低频隔振和能量采集。
团队负责人XXX教授,副研究员、博导,长期致力于关键核心装备非线性振动控制系统理论、计算和实验。担任上海市非线性科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委会委员、第四届国际振动和能量采集会议运动能量采集section的分会主席,2021年被评为上海市力学学会优秀青年力学学者。担任学术期刊编委工作,策划和组织了多个期刊的特刊。
本项目共有成员9名,其中技术研发人员7名,商业化运营2名,博士学历以上成员6名,占总人数63%。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技术交易专业科技服务团(上海) (上海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
评价时间:2023-11-28
综合评价
非线性近零超稳隔振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成功解决了卫星姿轨控部件振动控制和船用大功率柴油机低频线谱控制的难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