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由人禽共患流感病毒(H7N9、H5N7等)引起的我国优质鸡活禽市场日趋萎缩,冰鲜型黄羽肉鸡(冰鲜黄鸡)日益增加的迫切需求,利用GBLUP技术结合表型选择方法在国家级新品种(配套系)-雪山鸡基础上培育出适宜加工的、市场迫切需要的冰鲜型优质鸡新品系,并从冰鲜黄鸡生产与加工工艺、上市标准与时间、产品质量评定与分级、货架期与保鲜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解决了目前优质鸡行业内“活改冰鲜”过程中“无专用品种、无生产标准、无加工规范与产品评价标准”的关键问题
阐明了冰鲜黄鸡肉品质和风味特性受遗传、屠宰加工等因素影响程度,揭示了冰鲜黄鸡与传统黄鸡的肉质、风味特性差异及其变化规律,首次提出冰鲜黄鸡“8h上市”最佳上市时间。研究首次指出ATP、肌苷酸(IMP)可作为冰鲜黄鸡风味的辅助选择指标;建立了冰鲜黄鸡肉品质性状(ATP、IMP、pH1、系水率、嫩度、肉色)评定体系,形成肉品质性状适宜选择指数,为冰鲜型优质鸡专用品种的培育提供依据。首次阐明了影响冰鲜黄鸡鸡主要风味物质-肌苷酸的分子遗传机制以及影响一般抗性的主效基因-NLRC5的功能及其调控通路。在雪山鸡素材群中发现ADSL、FSHR 与NLRC5等基因可作为12周龄肌苷酸、干毛比例与免疫性状的候选标记,形成了1套综合评估肌苷酸、羽毛性状以及抗性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有效方法。
常国斌,男,1975年生,江苏泰兴人,中共党员,博士,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家禽学会会员,中国遗传学会会员,入选扬州大学"新世纪人才培培养工程"工程",研究方向,家禽(鸡、鹌鹑)遗传资源保护与新品种(配套系)培育,家禽小分子RNA研究,家禽肉质和抗病性状分子标记开发与利用。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草地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地理学会)
评价时间:2023-09-21
武建双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研究员
综合评价
创新性:该成果采用了先进的基因组选择技术,对黄鸡的遗传背景进行深入研究,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冰鲜型黄鸡品种,具有创新性。同时,该成果结合先进的饲养和屠宰加工技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冰鲜型黄鸡生产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健康、美味的鸡肉产品,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实用性:该成果针对实际生产中的问题,选育出冰鲜型优质黄鸡品种,并采用先进的饲养和屠宰加工技术,提高了鸡的品质和产量,延长了保质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安全、美味的鸡肉产品,具有实用性。
可行性:该成果采用了先进的基因组选择技术,但该技术的应用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需要加强技术转移和培训,确保该技术在广大农民和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该成果的屠宰加工技术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产品质量。
经济性:该成果可以提高鸡的品质和产量,延长保质期,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该成果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饲料、兽药、屠宰、销售等,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可持续性:该成果注重健康管理,通过对鸡舍环境、饲料营养、疫病防治等方面的科学管理,有效提高了鸡的抗病能力和生长速度,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该成果也考虑到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技术支持:该成果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保障,选育技术、饲养技术、屠宰加工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关领域专家和机构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同时,该成果也可以为推广应用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具有较好的技术支持能力。
冰鲜型优质黄鸡的选育与应用科技成果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和经济性,同时也注重了可持续性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考虑。评价专家组建议加强对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和技术支持,以提高我国黄鸡产业的整体水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