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组在肿瘤类器官技术的基础上首创癌症转移类器官培养系统,可根据客户提供的不同器官的CT扫描图像,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个性化的支架,模拟相应癌组织的内部三维结构。独创的细胞外基质替代物,可发挥有效的促细胞黏附和分泌蛋白的作用,通过取代昂贵的进口胶原材料大幅降低生产和存储成本。
本项目组已开发出第一代基础款骨转移和肺转移类器官培养系统,并完成高通量制备,在骨肉瘤类器官和乳腺癌肺转移类器官的构建上取得成功,在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上与临床样品的相似度可高达80%以上。使用本产品可在体外完整重现癌细胞在转移中的形变、增殖、运动等全过程,有望逐步取代用于机制研究和药物筛选的动物模型。
刘熙秋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外疾病模型的构建。华中科技大学海外引进人才、湖北省回国科技人员创业促进会成员、欧洲癌症研究协会大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类器官和器官芯片分会委员。2007年和2012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得生命科学学士和生物材料博士学位,2012-2016年任法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0余篇,其中包括Advanced Materials, Biomaterials,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等国际一流期刊,出版英文专著1部。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华中科技大学校级基金2项,授权专利2项。担任英文期刊《Materials Today Bio》和《Acta Materia Medica》编委、广东省科技咨询专家库候选专家、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评委等职务。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2021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三届“花果山英才”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等荣誉。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专业科技服务团 (华中科技大学)
评价时间:2023-08-09
综合评价
在精准医疗时代,肿瘤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发展迅速,患者对个体化精准药物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采用患者肿瘤组织体外培养的类器官能很好地保留肿瘤组织的细胞结构、分子特征,且其药物敏感性检测在预测患者疗效中的准确性较高,有报道称类器官预测准确性可达80%。因此,采用肿瘤类器官指导患者治疗的需求日趋增长。
未来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完善及社会大众对该领域认识逐步提高,其应用会越来越多。本项目“基于肿瘤转移类器官的精准用药评价平台”发展前景广阔,可以广泛运用于包括基础研究、药物研发、临床实践等在内的精准医疗全过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