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地下工程穿越高速铁路的精细化控制技术及应用

地下工程穿越高速铁路的精细化控制技术及应用

发布时间: 2023-07-06

来源: 试点城市(园区)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股权融资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
行业领域: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铁路运输业
成果介绍
该项目面向我国高速铁路大规模运营安全保障和城镇化建设的重大需求,经过近 20 年攻坚,解决了地下穿越高速铁路的关键技术难题。发明了列车不限速条件下地下穿越高速铁路的设计方法、精细化施工控制技术、智能感知型施工装置,实现了理论方法、控制技术、施工机械的重大技术突破,制订了国际上首部下穿高铁技术规程,进一步突显我国高铁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并推动我国地下工程领域整体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
成果亮点
成果成功应用于软土地层首次一次性穿越 26 股道、下穿 300k/h 高铁、高铁咽喉道岔区及高铁群,创造了一次性穿越距离最长、速度最高、高铁线路最密集和下穿高铁咽喉道岔区 4 项国际工程纪录,并在下穿京沪、京广、沪昆、杭深等高铁的数百项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为保障我国高速铁路网的畅通运行和解决下穿铁路这一制约城市规划实现的重要瓶颈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 90多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团队介绍
同济大学轨道交通结构养成课题组,主要研究包括路基工程、地铁工程、下穿地铁工程以及以系统动力学、施工力学为基础的轨道交通结构建设及养护等领域的热门及前沿课题。主要长期从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方法、路基不均匀沉降设计理论及控制技术以及基床结构等关键技术,轨道交通结构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线路工程系统动力学等教学与科研工作。建立了桩网沉降计算、开挖应力释放、浮力计算、抗突涌稳定等理论计算模型,提出了基于线形特征的轨道交通结构设计、施工与养护一体化理论方法,揭示了地铁盾构隧道隆沉的基本规律,提出了盾构隧道施工及安全的控制理论及掘进技术,以及车-轨-结构-地基系统动力学模型,研发了复杂环境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控制措施以及结构减振控制技术及防水控制技术等。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 (-) 评价时间:2023-07-13

师杨

国强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员

综合评价

中国科学院院士、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创始人翟婉明在专著《轨道交通轮轨噪声机理、预测与控制》第三章“轮轨相互作用”中,肯定了该成果创立的下穿铁路工程系统动力学设计理论方法,指出:“周顺华在研究穿越快速铁路工程时,将列车、轨道、路基和下穿工程纳入一个整体大系统,研究下穿工程施工变形对列车运行安全和舒适性的影响”。并在论文中多次引用相关成果。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