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DF-1、DF-2和DF-3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纳米探针胶束的制备工艺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收率高,反应过程不使用剧毒、危险等试剂,反应监控不需要价格高昂的设备,监测迅速且准确等特点,适合工业化生产。TADF纳米探针不含重金属,无细胞毒性,将其制备成纳米探针,具有如下优点,良好水溶性,强亮度,稳定性,隔氧,而且还具有潜在荧光长寿命特征,在细胞成像方面可以呈现出清晰、稳定,荧光信号强的成像效果,特别是本发明DF-1、DF-2和DF-3热激活延迟荧光纳米探针胶束的荧光寿命可达到***微秒及以上,同时具有非常大的斯托克斯位移,从而更有利于此探针分子降低自吸收效应和内滤效应、减少了发射光和散射光之间的检测错误、降低了荧光成像的背景噪音、提高了成像信噪比,并可用于超高分辨荧光成像实验。
1)将化合物或其可接受的盐及共聚物DSPE-PEG分别溶于四氢呋喃,移入旋瓶,超声数秒均匀混合,安装旋瓶,旋转5分钟,可见均匀淡黄色螺纹式薄膜;
(2)超声水化2分钟,形成透明淡黄色液体,置入摇箱孵育1-2小时后移入EP管,离心,取上清液,过膜,于4℃条件保存,即为荧光纳米探针胶束。
其中,优选的,步骤(1)中将所述的化合物或其可接受的盐及共聚物DSPE-PEG2000分别溶于四氢呋喃,配制成1mg/ml的溶液,将1ml DSPE-PEG2000和90μl化合物溶液移入旋瓶,超声数秒均匀混合;安装旋瓶,调试水浴锅36℃;压力***,旋转5min,取下旋瓶加入2ml四氢呋喃再旋干一次,可见均匀淡黄色螺纹式薄膜。
哈尔滨医科大学坐落在北国冰城哈尔滨,是一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医学高等学府,由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创办的滨江医学专门学校(1938年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前身为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原兴山(现鹤岗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组建而成。学校历经97年的发展建设,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发扬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是部委省共建大学、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院校、教育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黑龙江科技服务团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评价时间:2023-11-10
张宏纪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
科研人员
综合评价
技术前景广阔,具备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要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