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一直是困扰人类的全球性健康问题。随着冠心病介入手术的迅猛发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重要的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其能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被冠以冠心病内科治疗的“里程碑”。
随着药物和技术的革新,围手术期抗栓治疗、新一代抗血小板药物、新型药物洗脱支架的使用,短期到中期内支架植入患者预后明显提高,甚至仍然存在支架失败的风险,且具体包括支架内血栓形成(ST)和支架内再狭窄(ISR)。
目前研究发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1年内<1%,随后每年的发生率约为***%~***%。而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约为5%。ISR发生的实质是多因素造成动脉损伤后的应激反应,内皮细胞损伤是ISR的始动因子,而炎性反应、平滑肌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是产生狭窄的三个主要环节。
目前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与裸支架相比,药物涂层支架可以大大降低ISR的发生,改善和预防ISR的发生,但其晚期血栓形成率高,约有70%的受治患者仍存在ISR的可能。这主要是由于通过支架药物涂层作用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同时,同样抑制了细胞内皮组织的增殖,同时内皮细胞修复不完全,导致内膜增生,进而形成狭窄。此外,涂层药物剂量释放不均一、单一药物剂量大等问题会引起相应并发症的产生。
哈尔滨医科大学坐落在北国冰城哈尔滨,是一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医学高等学府,由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创办的滨江医学专门学校(1938年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前身为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原兴山(现鹤岗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组建而成。学校历经97年的发展建设,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发扬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是部委省共建大学、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院校、教育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黑龙江科技服务团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评价时间:2023-11-10
苏德峰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
科研人员
综合评价
技术前景广阔,具备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要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