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拭子是医疗领域用于检查呼吸道感染的常用工具,采集标本过程中,医护人员将拭子插入患者的口腔内,将拭子的采集端在烟峡部刮蹭取样后置于采集管中,后将采集管外部的咽拭子手柄折断,然后将采集管密封,获得标本。
现有技术中,仍旧存在较多缺点,如在使用时有几点不足,1、一次性咽拭子折断棉签头操作繁琐且棉签头为塑料材质不易折断;2、折断棉签头时,需要重复接触浸泡咽拭子棉签头的病毒保存液的试管口,易污染,造成病毒保存液污染,加大检测难度;3、采集人员消毒不及时,不彻底,易造成新冠病毒的二次传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接触推动式一次性咽拭子,包括咽拭子本体,所述咽拭子本体的顶端外侧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与咽拭子本体相接触,所述咽拭子本体的顶端设置有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底端分别与咽拭子本体以及套管的内壁相接触,所述推动杆的顶端外侧设置有覆盖筒,所述覆盖筒与推动杆固定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让人体抓住套管可以将整体握住,可以通过套管防止与咽拭子本体相接触,并通过大拇指对推动杆进行按压,使得推动杆向下运动,由于推动杆的长度大于套管的长度,可以让推动杆贯穿套管,使得咽拭子本体快速与套管分开,改变了普通咽拭子折断时操作繁琐且棉签头不易折断及反复接触病毒保存液试管口的问题,且可以射入病毒保存液中,减少人体与咽拭子本体的接触,解决了采集人员直接接触病毒的几率,二次感染的几率大大降低,避免了核酸采集人员重复接触试管口,根本上保护了核酸采集人员的安全。
哈尔滨医科大学坐落在北国冰城哈尔滨,是一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医学高等学府,由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创办的滨江医学专门学校(1938年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前身为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原兴山(现鹤岗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组建而成。学校历经97年的发展建设,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发扬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是部委省共建大学、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院校、教育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黑龙江科技服务团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评价时间:2023-11-10
严洪冬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
研究室主任
综合评价
技术前景广阔,具备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要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