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是我国首批公布的药食两用名贵中药材,能生物合成黄酮、酚酸、三萜糖苷及多种可开发的功能性组分。但是,植株生长周期长,易受气候和虫害影响,且不同批次果实中有效成分含量波动大,严重制约了罗汉果资源的利用。本成果以罗汉果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从外植体组织诱导去分化的胚性愈伤组织,开发了罗汉果悬浮培养细胞生产多酚(黄酮及多酚)的技术体系,突破了目前农业种植提取活性化合物的技术不足,形成了一种可替代种植生产罗汉果中功能性成分工业化生产方法,使总黄酮类化合物水平达到1g/L和细胞密度大于300g/L。
本项目以罗汉果悬浮细胞体外培养合成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新颖性。通常罗汉果合成三萜糖苷类化合物的报道较多,但本成果采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生产罗汉果中的多酚类化合物(14种黄酮及1种特有的酚酸类物质),建立罗汉果悬浮培养细胞生物合成多酚类物质的培养技术体系,显著提高了罗汉果来源黄酮类化合物制备的技术经济指标,具有很好的市场竞争力。
团队是华东理工大学从事微生物发酵的专业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代谢工程和发酵过程工程。与企业合作产业化项目100多项,形成了微生物细胞、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悬浮培养的产业化技术。曾完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余项。
团队拥有教授5名、副教授7名以及研究生50余名,在基因工程菌种改造和发酵工艺优化等技术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项,授权国际专利10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1项。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微生物学会)
评价时间:2022-12-02
综合评价
主要从科技成果创新水平,市场前景,产业化路径、投资风险与回报等角度对成果转化提出综合性评价意见和建议。
该成果是通过对罗汉果外植体首先制备胚性愈伤组织,然后筛选可悬浮培养的细胞系,再通过优化诱导子组合,建立了罗汉果悬浮细胞体外培养合成多酚类化合物的技术体系,技术新颖(获得美国发明专利1项)、创新性很强,且技术成熟,可在植物来源活性化合物制备产业起到技术的引领作用。
总之,该项目技术基础好、研究路线明晰,团队在细胞培养工业化应用技术上基础扎实,转化成熟度很高,值得支持推广。
建议尽早产业化转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