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蚕丝蛋白纳米载体和基质凝胶技术的融合,开发出能有效促进创面再生的蚕丝蛋白凝胶敷料,并通过活性成分的可控加载和控释,实现创面愈合过程中对炎症反应和血管化行为的调控,实现血管化网络的快速形成和对疤痕组织的有效抑制,解决现有临床创面修复主要为疤痕修复的瓶颈问题,以及糖尿病足难愈性创面愈合的技术难题。进一步结合丝蛋白干细胞载体技术,可实现创面毛囊和汗腺等的再生,实现创面的功能修复。
通过改变丝蛋白纳米短纤维、HRP和H2O2三者的比例,能够实现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在600Pa-20kPa范围内的可控设计,满足不同组织修复的力学要求。因此通过丝蛋白结构的控制,利用HRP酶交联的方法,我们获得了力学性能可控范围更广,且含有纳米纤维结构的丝蛋白水凝胶材料。另一方面,考虑到课题组所制备高结晶丝蛋白纳米线负电荷大,可在电场下形成取向结构的特点,将高结晶丝蛋白纳米线和非晶态丝蛋白纳米短纤维以不同比例混合,在电场作用下进行HRP交联,制备内部具有纳米纤维取向结构的水凝胶,实现力学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吕强,男,1978年4月出生,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教授,中国材料学会理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材料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烧创伤创面修复材料分会常务委员。硕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博士后期间同美国Tufts大学David Kaplan教授合作,主要从事丝蛋白生物材料研究,为不同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复杂组织的体外重构、重要疾病模型的体外模拟以及多种因子和药物的可控释放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在蚕丝蛋白组装机制、可控制备和功能化设计等方面具有深厚技术积累。目前承担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美国专利2项。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新材料产业科技服务团(江西)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评价时间:2022-12-06
综合评价
相对于国外研究,国内对丝素蛋白作为敷料应用的研究较多,多数研究都以构建水凝胶状态的丝素蛋白为核心,研制出各类促进创面愈合的丝素蛋白材料。例如,改变丝素蛋白构象,构成水凝胶状态的三维网络结构,该状态结构成均匀的大孔径,柔软、弹性较好、有抑菌作用;再例如应用医用丝素蛋白皮肤再生膜的高分子材料,可保护创面、诱导皮肤再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