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交互功能的智能服装,是结合了新材料、生物医学、信息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前沿领域,在国防军工、健康医疗、航空航天、特种防护等多个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本人面向国防军工单兵作战和可穿戴设备需求,以低维功能材料和纳米纤维为前驱体,深入开展了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组分设计、微观结构控制、宏观形态组装以及性能调控的研究,获得了具有变色、变形、传感、能源管理等环境交互功能的智能服装材料。
在(1)“低能耗柔性电致变色材料与器件”、(2)“超快响应柔性驱动器”、(3)“人体能量管理用服装材料”等服用柔性材料方面开展了创新工作,实现了服上人体热量与动能富集、体征信号监测、体表微环境管理、智能反馈等功能。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王宏志教授带领团队人员,依托东华大学在纤维材料方向的学科与技术优势,利用电致变色、电热致变色及结构色原理,长期致力于实现纤维织物色彩的智能变化,搭建智能变色纤维的连续化加工平台,希望推动智能变色纤维在国家战略特需与时尚创意两个方面的应用。近期,王宏志教授团队利用多级多孔结构,制备了具有双导电通路的可拉伸导电纤维,通过导电纤维优异的电加热特性,获得了可拉伸电热致变色纤维。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新材料产业科技服务团(江西)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评价时间:2022-12-06
综合评价
彩色纤维作为织物和服装的基本构成单元,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工业上通过染整技术连续化制备上千米的彩色纤维,从而实现彩色纤维的大规模商业应用。近些年,随着可穿戴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和智能服装概念的兴起,开发智能变色纤维,并将其应用在可穿戴显示、视觉传感和自适应伪装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现有染整工艺中,染色后的纤维颜色无法可控地改变,导致智能变色纤维的连续化制备难度极大,也因此限制了彩色纤维的应用。
电致变色具有可控性高、能耗低、材料种类和颜色变化丰富等优点,因此为实现智能变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策略。但是,将电致变色纤维器件进一步推向产业应用仍面临巨大挑战。首先,由于复杂的器件结构和不成熟的连续加工技术,电致变色纤维只能在实验室手工制作,这导致纤维长度有限(约10cm),无法满足工业需求。其次,随着电致变色纤维长度的增加,电子转移/离子扩散距离增加,变色时间增长,难于保证均匀的颜色变化。第三,电致变色纤维中的电解质和其他活性层缺乏有效的保护,不利于长期的实际使用。因此开发普适的制备方法,构建基于不同电致变色材料的电致变色纤维,实现丰富的颜色变化,仍然是极具挑战的工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