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可穿戴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和智能服装概念的兴起,智能纤维和织物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智能变色纤维作为智能纤维的重要分支,在可穿戴显示、视觉传感和自适应伪装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可穿戴技术的发展,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获得了大量关注,目前可穿戴领域的研究相继展示了“佩戴”形式的柔性器件,但多数仍缺乏柔韧性、或不可拉伸、难以编织,其主要作为服装的附加品,缺乏穿着舒适性。
纤维作为常用的服装材料是更合适的电学功能物理载体,有望成为更理想的可穿戴功能集成平台。鉴于此,我们认为纤维将成为新一代柔性器件形态,基于纤维电子与织物电子的智能服装产品在不久的将来会进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利用界面自组装、熔融纺丝、凝胶纺丝、静电纺丝等连续化工艺制备了一系列低维纳米材料改性的纤维、织物电子材料与器件,特别是实现了多组分多界面电学纤维的米级至千米级制备,解决了纤维状电子器件难以连续化大规模稳定制备的问题。进一步通过演示实验验证了这些新型电子器件在智能交互、环境特征因子检测与体征传感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侯成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欧盟“玛丽居里学者”,江苏省“双创人才”,Materials Horizons新锐科学家,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任纺织行业智能纤维技术与制品重点实验室(2019)副主任、安踏(中国)有限公司服研发技术顾问。
主要从事智能纤维材料与器件研究。在Science等期刊发表60余篇SCI论文,获得了10余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研究成果被Science、Nature报道,入选“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主持了中央军委科技委、装备发展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项目。担任过Science、Nature Electronic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等期刊审稿人,新加坡A*STAR等项目评审人。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新材料产业科技服务团(江西)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评价时间:2022-12-06
综合评价
彩色纤维作为织物和服装的基本构成单元,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工业上通过染整技术,连续化制备上千米的彩色纤维,从而实现彩色纤维的大规模商业应用。近些年,随着可穿戴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和智能服装概念的兴起,开发智能变色纤维,并将其应用在可穿戴显示、视觉传感和自适应伪装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现有的染整工艺中,染色后的纤维颜色无法可控地改变,导致智能变色纤维的连续化制备难度极大,也因此限制了彩色纤维的应用。
电致变色具有可控性高、能耗低、材料种类和颜色变化丰富等优点,因此为实现智能变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策略。但是,将电致变色纤维器件进一步推向产业应用仍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由于复杂的器件结构和不成熟的连续加工技术,电致变色纤维只能在实验室手工制作,这导致纤维长度有限(约10 cm),无法满足工业需求。其次,随着电致变色纤维长度的增加,电子转移/离子扩散距离增加,变色时间增长,难于保证均匀的颜色变化。第三,电致变色纤维中的电解质和其他活性层缺乏有效的保护,不利于长期的实际使用。因此开发普适的制备方法,构建基于不同电致变色材料的电致变色纤维,实现丰富的颜色变化,仍然是极具挑战的工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