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三维数值模拟揭示第谷超新星前身星吸积过程

三维数值模拟揭示第谷超新星前身星吸积过程

发布时间: 2022-11-28

来源: 试点城市(园区)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服务
成果类型: 新技术
行业领域: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天文学
成果介绍
厦门大学薛力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焦承亮副研究员合作,依托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通过三维数值模拟揭示了第谷超新星前身星的吸积过程,并对不同情况下产生的外流结构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著名国际期刊《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上。
成果亮点
第谷超新星是一颗著名的Ia型超新星,Ia型超新星作为“标准烛光”,在宇宙学测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曾被用于测算宇宙学常数,此外它们对于星系化学演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团队对第谷超新星前身星系统的吸积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并对不同情况下产生的外流结构进行了研究。不含磁场情况下,吸积流达到准稳态后,产生的外流主要集中在赤道面上;假定在磁场能和内能满足能量均分的情况下,准稳态下高纬度的外流和赤道面处的外流强度大体相当;要产生观测所需的外流结构,所需的磁场强度应在上述两种情况之间。经过多次模拟计算,这个磁场强度约为5440高斯。其中,包含了吸积物质中的磁场及白矮星自身的磁场。在这个强外流的吸积模式下,吸积过程中的物质损失率较大,但持续时间有限,所以并不会影响最终的超新星的爆发(质量损失率约为10^(-7)太阳质量每年,持续大约十万年)。
团队介绍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论文的计算工作得到了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津超算中心)的大力支持。 天津超算中心已服务全国超30个省级行政区的8000余家重点用户,涉及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汽车、气候海洋、新材料、新能源等诸多领域,形成“算天、算地、算人、大科学、大工程”的“计算驱动创新”服务模式,并打造了涵盖40家战略合作机构、20家产业联盟、18家联合实验室、10余家分中心、1个专业化服务团队的产学研融合创新体系,聚集了百余家生态伙伴,累计支持国家重大项目4000余项,取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成果和包括Nature、Science在内出版成果超过3600项,为企业新增经济效益超过160亿元,全面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成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