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项目研究分汊河的河滨植物分布特征,河流地貌特征组成,历史变迁模式以及水文特征变化,黄河上游玛多段,达日段、玛曲段以及贵德段的分汊河型演变规律和模式,通过野外调查,卫星图像和水文数据构建河流系统生物地貌演替模型(FBS)和河流修复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玛多河段为网状-分汊河结合型,达日河段为辫状-分汊河合型,玛曲河段为典型分汊河,贵德河段为大坝干扰适应分汊河。这4个河段独特的物种组成和植物群主要受海拔高度梯度和地形的制约。4个河段处于不同的演化阶段,但是即使处于相同的阶段,河流演化的控制因子也不尽相同。高寒沼泽湿地不同退化程度上土壤碳氮和贮量有显著的差异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对黄河源分汊河道水文-地貌特征对植被演变的作用,以及植被对河流地貌短时间尺度变化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对于认识黄河源分汊河道演变规律和水生态及湿地的保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成果亮点
1、通过多源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项目对黄河源分汊河道水文-地貌特征对植被演变的作用,以及植被对河流地貌短时间尺度变化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对于认识黄河源分汊河道演变规律和水生态及湿地的保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2、项目对黄河干流玛多段,达日段,玛曲段以及贵德段的分汊河型的河流地貌及植被分布特征以及1986——2016年的历史变迁特征研究,分析当前和过往黄河源河道形态动力学和河岸植被之间相互作用,评估黄河源河流状况和潜在的未来轨迹,提出了1套黄河源分汊河道的管理与保护措施、1个河流湿地的生态修复技术方案。 3、通过野外调查,卫星图像和水文数据,明确了黄河源河流地貌、过程、演化轨迹和4个支流河段的关键控制因素,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构建了黄河源分汊河道生物地貌演替发育模型1个。 4、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篇。培养本科生6名,硕士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3人。
团队介绍
青海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武汉大学联合组建,完成人: 张静、Gary Brierey、李希来、韩美琴、Jay Gao、李志威、李积兰、李国荣、林春英、孙华方、金立群、刘凯
成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