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高产水稻新品种—川两优715

高产水稻新品种—川两优715

发布时间: 2022-11-22

来源: 科技服务团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转让
成果类型: 新品种
行业领域:
农、林、牧、渔业,农业
成果介绍
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 ***天,比对照 F 优 498 晚熟 *** 天。株高 *** 厘米,穗长 *** 厘米,每亩有效穗数 ***万穗,每穗总粒数 *** 粒,结实率 ***%,千粒重 *** 克,平均亩产 *** 千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 ***、***,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 7 级,褐飞虱 9 级,耐热性 1 级,耐冷性 7 级,感稻瘟病,耐热性强,耐冷性较弱,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 ***%,整精米率***%,粒长 *** 毫米,长宽比 ***,垩白度 ***%,透明度 1 级,碱消值 *** 级,胶稠度 74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NY/T 593-2013)标准二级。 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一般 3 月中下旬-4 月中下旬播种,秧田播种量每亩 *** 千克,大田亩用种量 *** 千克。水育秧移栽叶龄 *** 叶左右,秧龄控制在 30 天以内。稻瘟病重发区要加强稻瘟病防治。
成果亮点
高产,抗高温,抗病虫,米质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NY/T 593-2013)标准二级。适应性广,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贵州省(武陵山区除外)、云南省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市(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地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团队介绍
李平教授研究团队是以生物技术为基本研究手段的综合性科研团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壮大,团队已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形成了年龄、专业结构合理的学术研究队伍,构建了先进的生物技术实验平台和技术体系。目前团队成员达60余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实验师2人,聘用辅助技术人员10余人,在读研究生45人。近年来,全体成员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两千多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转基因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主要国家资助计划;分别在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0余篇;选育水稻新品种50余个,其中国家级审定15个;此外申请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近40项。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沁农作物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作物学会) 评价时间:2022-11-23

王世全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副教授

综合评价

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该品种通过初审。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贵州省(武陵山区除外)、云南省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市(武陵山区除外)海拔 800米以下地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2019 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联合体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651.9 千克,比对照增产 3.3%;2020 续试平均亩产 627.4 千克,比对照增产 3.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639.7 千克,比对照增产 3.3%;2021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647.3 千克,比对照增产 5.8%。2020-2022年在安徽、河南、广西、四川等地进行了试验示范,表现优秀,产量突出,抗高温、适应性广。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可以为我国粮食安全做贡献,提高种植户的收入。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