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针形红茶机制加工技术

针形红茶机制加工技术

发布时间: 2022-11-21

来源: 科技服务团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服务
成果类型: 新技术
行业领域:
农、林、牧、渔业,农业
成果介绍
针形红茶机制加工工艺,可有效解决手工做形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采用机制工艺加工比手工制茶提高工效31%以上,对促进针形红茶加工技术改造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针形红茶机制工艺流程:萎凋→揉捻→发酵→初烘+做形→提毫→筛分→提香。 主要技术参数:鲜叶→萎凋(含水量58%)→揉捻(70-80min)→发酵(22℃~25℃,RH≥95%,***~***)→初烘+理条(烘干机110~120℃或6CCT60型茶叶炒干机160~180℃、理条机150~200℃,含水量30%)→提毫(锅温80~90℃,水分15%)→筛分→提香(80℃,水分4~5%)。
成果亮点
采用机械理条做形、人工提毫的方法,显著提高针形红茶加工效率与品质稳定。 理条做形:充分摊凉回潮的茶坯采用往复式理条机理条做形,投叶量至每槽容量的2/3处,温度先高后低,200℃、15min,充分摊凉回潮,然后降至150℃,至六成干左右,下机摊凉回潮。 人工提毫:充分摊凉后的茶坯,在龙井锅中提毫,锅温80-90℃,投叶约400g,手握茶条理顺按同一方向搓揉,当茶条变硬、茸毛开始脱落,约九成干时结束提毫。
团队介绍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加工团队,主要开展茶叶加工与品质形成应用基础研究,及加工技术研发与推广。现有10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黄山综合实验站站长1人,省茶产业技术体系茶叶加工岗位专家1人。近年来,围绕红茶绿茶加工,主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科技重大专项2项、省攻关项目2项,中央引导地方项目2项、院市级科技项目5项。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茶科技助力共同富裕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茶叶学会) 评价时间:2022-11-27

刘栩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副研究员

综合评价

采用机制工艺加工比手工制茶提高工效31%以上,可有效解决手工做形时间长,用人数量多,劳动强度大,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对促进针形红茶加工技术改造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使用范围广,值得推广。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