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是保证研学旅行课程可持续推进的核心环节,研学旅行设计的优劣跟设计者对“学习”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学习行为从聆听、观摩、模仿到新概念的生成,是学习者知识内化的过程。关于知识如何内化有许多理论基础,主要是刻意练习、梳理建构、迁移知新等。研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设计原则遵循教育性原则,坚持教育为先,寓学于游;安全性原则,完善建制追责,确保学生安全;实践性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强化课程“代入感”;生活性原则,坚持着眼于生活实际的观察视角;体验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活动为主。课程目标确立与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与低碳生活理念的培养相结合。课程设计以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为导向,引导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激发其对家乡的热爱。同时提高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课程目标以提高研学课程质量为原则,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与趣味性,因地制宜,呈现目的地的地域特色,引领学生在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空间,设计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研学课程。
成果亮点
1. 在生态研学(研学旅游)课程开发技术中,首先要确定研学的路线,在路线选择要强调每个学科侧重的特点,一次研学可以确定相隔不远的几个地点,安排好出行顺序。研学地点的确定要进行较全面的调查,要具有安全性、体验性、多元性、典型性等特点。并且要对研学活动风险进行评估,确定相应的应急方案。
2. 其次,研学过程应当具有体验性,体验当地的自然环境及风土人情,环节的设计要有让学生体验的部分;研学内容的设计要有科学性,遵循学生学习的研学内容要根据研学目标进行设计。根据主题确定一系列的子问题,采取探究方式,从现象观察及知识验证到问题解决,根据现象进行意义探索,然后进行价值升华。然后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拓展,最后要得出研学的成果,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解决现实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想法。
3. 最后,要加入研学评价,让学生对此次研学过程进行总结创造。
团队介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于1999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
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旅游研究院等专家、学者共同构成了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团队,包括1名院士,4名研究院,4名副研究员,7名教授以及中国生态学会副主任和组织部主管。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