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森林康养基地旅游资源一般包括森林大气质量、林中地表水质量、空气负离子浓度、植物精气含量、旅游舒适期、林中声学等级、天然放射性水平、林中空气细菌含量、森林小气候9类。本项目以空气污染综合指数、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第I类标准评价指标、单极系数和安倍空气离子评议系数、旅游区一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逐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大气微生物污染评价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等为参照标准评价森林康养基地可用资源水平、可开发程度。
基于前人研究及国家标准,对森林康养基础设施、森林康养服务设施、森林康养配套设施、森林康养基地管理设置更进一步建设、管理标准,规范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评价、开展项目模式,提供森林康养产品与服务,创造良好的森林康养旅游体验环境。
成果亮点
成果亮点*(500字以内)
1. 明确森林康养基地旅游资源的分类及调查方式。首先在对森林康养基地旅游资源进行调查时应坚持科学、客观、准确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结合线上大数据识别、挖掘、分析等技术和线下实地考察、甄别、搜集等方式,高效全面提高工作效率。以森林康养基地旅游资源分类为主,对应设置资源调查方式。
2. 归纳森林康养基地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森林康养基地旅游资源主要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旅游资源,是各种自然要素的综合体,它具有森林环境的基本特征,其主要有外在形态的无形性、吸引功能的保健性、开发利用的持续性、资源价值的多样性四大特点。
3.丰富细化森林康养基地评价细则,对基地从建设到管理构建评价体系,利于选择恰当地址、建设达标设施、培训专业人员、管理基地运营等,完善森林康养旅游过程供给方的系列模式。基本基于上述的9大资源分类分别开展对应资源评价。
团队介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于1999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
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旅游研究院等专家、学者共同构成了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团队,包括1名院士,4名研究院,4名副研究员,7名教授以及中国生态学会副主任和组织部主管。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