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针对国内绿茶产品同质化严重、夏秋茶效益低、原茶快消品缺乏,一般绿茶冷泡浸出慢、卫生质量不能保证达到饮料要求及工业化生产困难等瓶颈问题。结合冷泡绿茶主要成分浸岀规律及感官品质特点,系统开展了冷泡绿茶的物理加工、酶处理、膨化等工艺研究;率先建成冷泡绿茶工业化生产以及智能化精制生产线;自主设计建模,量产瓶装“冷泡绿茶”同器分格存储瓶的瓶身、瓶盖、干湿分离存储格;首创瓶装冷泡绿茶自动化分装与灌装一体工艺及设备,率先建成产能12000瓶/h的智能化生产线。项目获得专利12件,制定实施省级地方标准2项、团体标准1项、企业标准2项,完成论文2篇。项目有关技术应用推广覆盖23家企业,辐射茶园面积100余万亩、生产冷泡绿茶产品***吨,灌装160余万瓶,累计总产值***万元。项目历时12年,系统开展了“冷泡绿茶”加工工艺、设备以及工业化生产线研发,已构建完善的瓶装“冷泡绿茶”产业链条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对丰富贵州绿茶产品品类,有效提髙夏秋季茶业效益以及贵州茶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成果总体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一是率先系统开展冷泡绿茶产品研发,发明工业化生产方法并建成智能化加工、精制生产线。二是率先自主设计并建模量产同器分格存储、即时混合与开瓶一体化装置,包括瓶身、瓶盖、存储茶叶干湿分离格。三是率先研发五合一瓶装“冷泡绿茶”智能化灌装设备;率先研发智能化分装与灌装工艺,并建成分装与灌装一体化生产线,首次实现工业化生产的茶饮品原茶冲泡、零添加。四是首次制定实施冷泡绿茶省级地方标准2项:加工技术规程、冷泡绿茶冲泡品饮指南;首创根据产品特征制定并实施企业标准2项:冷水袋泡茶、凉水茶饮品,团体标准1项:冷泡茶饮品。五是创新将茶叶由慢消品转变为快消品,由食品转变为饮料,创新即时混饮方式,适宜于户外、流动场所、大型会议、车载饮用。补齐传统茶叶开水泡饮,受场所、条件限制的消费短板。六是首次将瓶装冷泡绿茶归类为食品类、其他类饮料、其他饮料(不属于茶饮料类)。
主要团队成员有9人,包括:段学艺、胡华健、周玉锋、曹雨、戴娅楠、王家伦、李树奇、赵华富、何萍。其中段学艺是该项目的主持人,负责项目的整体统筹及集成技术组织转化;胡华健为专利发明人,为该项目第二参加人,主要完成了发明专利“冷泡绿茶的工业化生产方法”的技术基础研究工作,协助主持人完成技术集成及有关应用推广工作;戴娅楠主要完成了、市场细分、企业并购、渠道重组、整合营销等市场开拓工作;周玉锋为发明专利“冷泡绿茶的工业化生产方法”的发明人,主要完成冷泡绿茶的工业化生产工艺技术指导工作;曹雨主要完成冷泡绿茶的原料产品加工生产、对比试验及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王家伦主要完成冷泡绿茶的工业化生产工艺的技术指导及冷泡茶变温压差工艺研究工作;李树奇主要完成“冷泡绿茶”专利包装瓶生产线、精加工生产线等的设计连装;何萍主要完成了冷泡绿茶产品的中试生产;赵华富主要完成冷泡绿茶变温压差膨化工艺研究工作。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茶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茶叶学会)
评价时间:2022-11-16
综合评价
具有较好市场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