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技术利用等离子增强磁控溅射、大气等离子喷涂、化学气相沉积等表面改性技术及工艺,在铝合金、海洋工程用钢等金属材料表面设计制备出具有微纳米织构的金属基、陶瓷基及含疏水基团的类金刚石碳基涂层。分别对等离子增强磁控溅射、大气等离子喷涂、化学气相沉积等表面改性技术及工艺进行研发。在铝合金、海洋工程用钢等金属材料表面设计制备出具有微纳米织构的金属基、陶瓷基及含疏水基团的类金刚石碳基涂层。(1)开发了利用等离子增强磁控溅射技术,对铝合金进行离子渗氮及复合Cr(Ti)N涂层的新工艺,并研究了复合涂层的耐蚀性能。对于渗氮后沉积Cr(Ti)N的涂层,涂层分布均匀致密,能有效地阻挡腐蚀性介质与基体直接接触,同时,在Cr(Ti)N涂层的表面会生成均匀致密的钝化膜,起到了很好的耐蚀作用(2)利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AH32海洋工程用钢表面制备三种不同成分的涂层,研究不同涂层的耐蚀及疏水性能。结果表明,等离子喷涂涂层显著改善了AH32钢的疏水性能。相比而言,等离子喷涂Co基涂层及等离子喷涂Ni基涂层与水的静态接触角达到了130°以上,均具有较好的疏水效果。
该项目利用等离子体磁控溅射技术在铝合金表面制备CrN涂层,对涂层的微纳米尺寸浮突结构进行了表征,结合接触角测量及表面自由能的计算,给出了涂层结构及表面自由能与其疏水及耐蚀性能的关系。自主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冲刷腐蚀试验装置,对不同涂层的耐海水冲刷腐蚀能力进行了评价,并为海洋用金属材料绿色环保型涂层防护技术研究提供了基础。优化的掺Si量以保障DLC涂层的耐蚀及耐久性能,提升海洋用钢表面DLC惰性涂层耐蚀性能。通过改变材料表面结构及表面自由能来减少材料与腐蚀介质的浸润,在保障材料自身服役性能的同时,提高其耐污损、耐点蚀及耐缝隙腐蚀能力。从根源上解决海洋工程、结构用金属材料的生物污损及局部腐蚀问题。可以减少甚至不需要再进行进一步的防污、防腐处理,最终实现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节约成本的目的。通过本项目的开展,可为海洋工程、结构用材料海水污损及局部腐蚀防护技术提供有力依据,并可为超疏水-自清洁涂层的制备提供技术支撑。该技术最大优势可以用于海洋工程、结构用材料海水污损及局部腐蚀防护,并推动我国实现“海洋强国”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辽宁科技大学表面工程研究所共有十余名专职教师及科研人员,其中教授3人、高工1人、副教授4人。在读硕士生、博士生近30人。主攻方向为材料结构及等离子体模拟计算、光电薄膜、光催化薄膜及纳米材料、硬件质薄膜等功能薄膜材料的研究、结构性能表征。近年来,研究所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5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10项,省部级以上项目近20项。涵盖光电半导体材料,硬质耐磨涂层、防腐涂层、防生物污损涂层,固体润滑涂层、超疏水、耐冲蚀涂层,热障涂层等多种功能涂层研发。涉及材料学、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摩擦学、微生物学、界面结构及力学等诸多学科。项目主要负责人陈东旭,男,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就读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主要从事核电关键材料高温高压水服役损伤行为相关研究。现工作于辽宁科技大学表面工程研究所,辽宁省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表面改性技术、超疏水防污防腐涂层、深海腐蚀、核电材料腐蚀与防护。任《当代化工研究》编委、辽宁省腐蚀与防护学会会员等社会兼职。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先进材料制造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金属学会)
评价时间:2022-11-18
综合评价
超疏水-自清洁表面可改善材料的表面浸润性和附着性,进而提高材料的耐局部腐蚀能力,但其耐蚀机理和失效机制尚不明确,相关研究报道较少。该项目通过改变材料表面结构及表面自由能来减少材料与腐蚀介质的浸润,在保障材料自身服役性能的同时,提高其耐污损、耐点蚀及耐缝隙腐蚀能力。从根源上解决海洋工程、结构用不锈钢的生物污损及局部腐蚀问题。整个技术与国家的“海洋强国”理念高度契合,可更好的满足海洋领域对材料可靠性及延寿管理的需求。
总体而言,该项目技术思路方向很好,未来市场空间大,有利于当前政策要求,转化成熟度很高,值得支持推广。建议强化相应产品开发,加大产业链开发力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