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结合铁合金产业对热熔渣的处理和资源优化问题,深入研究铁合金渣的物理化学特性,充分利用铁合金热熔渣的显热经过调质后直接生产高质量矿棉制品,在工业生产中能充分利用熔融态铁合金渣的热量,热熔渣经过调质后达到预期的修正酸度系数可直接生产高质量矿棉(统称岩(矿)棉),其能源消耗将大大降低。实现热熔渣资源合理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相比于其他高炉热熔渣制棉工艺,经过优化调质可产出优质岩(矿)棉产品,达到建筑外墙保温用岩棉制品的标准。在设备方面我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技术,并研发了岩(矿)棉自动生产线电控系统,通过物联终端的网口通功能将PLC和上位机电脑置于同一个虚拟局域网中,实现远程下载和数据采集功能。通过串口通软件实现远程编程,进而实现对设备的远程控制功能,使设备更加高效,产品更加稳定,企业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成果亮点
技术优势:
我国大部分硅锰合金渣处置的主要途径为水淬,处置过程中浪费了大量水资源,同时硅锰合金渣显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且处置后的水淬渣大部分堆存或填埋,利用率极低同时每吨热熔渣的热容量为 ***,相当于 57kg 标准煤的热量,利用热熔渣生产矿棉能有效利用热态熔渣 80%以上显热。该项目实施后,生产的矿岩棉可以生产附加值较高的“低密度、超防潮、高性能”保温绝热材料,经济效益可观。而且该工艺技术的实施为整个炼钢行业的废渣资源化利用,促进冶金行业“绿色化”进程和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了全新的技术选择,该项目的产业化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意义。
技术先进性:本技术成果于2019年3月30日通过了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会,被评为“国际领先水平”。通过利用铁合金渣热熔渣制棉技术,实现了铁合金资源化利用,减少了污染源和水耗,与冷料工艺相比降低熔制能耗70%以上,实现了清洁生产,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岩矿棉自动生产线远程运维服务平台,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状态检测、远程启动控制、设备报警通知,实现了生产线的远程控制、故障诊断维护等。
团队介绍
倪文教授,主要负责人,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胶凝材料研究工作。共获省部级科技奖7项,发明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8项,国际发明专利14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66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编写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1项,河北省地方标准2项。
李克庆,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工作。2007获得冶金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获得冶金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3获得冶金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多项国家项目
张思奇,北京科技大学讲师,2017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批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SCI期刊共发表论文6篇,EI、核心期刊十多篇,专利多项,著作一本。
团队其他骨干人员8名,其中博士3名,技术专家1人,且3人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骨干人员多年来一直围绕工业固废的处理和利用方面,从事相关技术研究和现场生产管控等工作,也参与过多项固废资源利用研究项目,发表过相关论文多篇,申报相关专利多项。
成果资料
路演文件
产业化落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