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建立了高品质机制砂石的新技术与标准体系。首次编制了高品质骨料的技术标准,涵盖了多项原创性术语、技术指标、检测和评价方法。使用分计筛余百分率评价机制骨料级配的技术指标;发明了条形孔筛作为机制砂石粒形的检测装置;提出了利用比粒度表征机制砂细度的控制指标;采用石粉亚甲蓝值和石粉流动度比控制机制砂石粉含量。形成了机制砂石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制备的关键技术。开发了基于原材料品质的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发明了机制砂功能型外加剂,利用钢渣、尾矿等固体废弃物研发了低熟料高性能胶凝材料等多种产品。综合利用废石、洞渣、尾矿、建筑垃圾等固废制备高品质机制骨料及混凝土配置技术,应用在京津冀、贵州、浙江等地,制备的骨料品质良好,混凝土效果优异。
成果亮点
1.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成果已授权发明专利8项。
2. 技术先进性:开发了条形孔筛的骨料颗粒形状检验和评价新方法,用比粒度表征机制砂石骨料粗细程度,用分计筛余评价和控制级配,建立了高品质砂石骨料技术指标体系。基于洞渣岩性的复杂性和不同工程对机制骨料的要求,因地制宜地研发了相应生产工艺、技术流程及关键装备,生产出满足不同工程应用需求的高品质机制砂石骨料。揭示了母岩岩性、机制砂石粒度和形貌等特征对需水量的影响规律,开发了机制砂石骨料混凝土流动性调节剂,解决了凝灰岩等高吸附性机制砂石降低混凝土流动性的难题,保证了高吸附性机制砂石混凝土的施工性能。经过鉴定,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洞渣制备高品质骨料及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 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建材联合会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
团队介绍
刘娟红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现代混凝土技术、固体废弃物在水泥基材料中的高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应用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面上基金,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和横向科研课题等6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160余篇,被SCI、EI收录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技术与工程应用》、《活性粉末混凝土》、《固体废弃物与低碳混凝土》等。主编教材《土木工程材料》。其主要科研成果应用于北京市奥运工程地铁工程混凝土裂缝控制;广东省、浙江省道路桥梁工程;新疆、宁夏等自治区重点工程;大唐国际发电有限公司粉煤灰品质提升等方面。
成果资料
路演文件
产业化落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