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华中及华东大部分地区,存在大量的硅质高吸附性机制砂,这种硅质石粉对减水剂的吸附量远大于钙质石粉,导致混凝土在拌合过程中大量减水剂被吸附,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尤其是聚羧酸减水剂对某些机制砂中含有的石粉非常敏感。如果单纯地提高减水剂的用量,不仅会增加混凝土成本,还极易出现泌水现象,如果把机制砂中的石粉洗去,不仅会改变砂的颗粒级配,还会增加企业成本。山东的灰埠和梨沟地区的机制砂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在混凝土制备过程中,极易出现初始坍落度低,坍落度损失大,在拌合完成10min 左右,坍落度降低很多。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类机制砂中的石粉对聚羧酸减水剂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因此研发专门的硅质高吸附性机制砂石粉改性剂,降低硅质高吸附性机制砂对混凝土流动性及坍落度损失的影响尤为重要。
成果亮点
技术优势:
在不增加聚羧酸减水剂掺量的情况下,硅质高吸附性机制砂改性剂可以有效地增大硅质高吸附性机制砂混凝土的初始坍落度,降低混凝土的30min、60min坍落度损失,另外其对强度的影响较小。硅质高吸附性机制砂改性剂由于分子结构存在带正电结构,依靠静电作用可以有效吸附在颗粒表面,依靠分散作用和吸附络合作用使得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
性能指标:
减低聚羧酸减水剂的掺量10-30%,控制混凝土坍落度的损失。
成果亮点:
1.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成果申报发明专利1项;
2. 技术先进性:①使用硅质高吸附性机制砂石粉改性剂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好,坍落度损失小,更利于施工;②改性剂不使用甲醛、苯等有害物质,环保无污染;③由于改性剂掺量较低,效果显著,相对降低了混凝土的成本。
团队介绍
刘娟红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现代混凝土技术、固体废弃物在水泥基材料中的高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应用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面上基金,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和横向科研课题等6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160余篇,被SCI、EI收录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技术与工程应用》、《活性粉末混凝土》、《固体废弃物与低碳混凝土》等。主编教材《土木工程材料》。其主要科研成果应用于北京市奥运工程地铁工程混凝土裂缝控制;广东省、浙江省道路桥梁工程;新疆、宁夏等自治区重点工程;大唐国际发电有限公司粉煤灰品质提升等方面。
成果资料
路演文件
产业化落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