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合理开发利用我省约1500万亩盐碱地的后备耕地资源,针对松嫩平原寒地苏打盐碱地治理利用难,盐碱地水稻种植中耐盐碱品种及配套技术匮乏的瓶颈问题,依托黑龙江省农科院承建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这个国家级平台,开展耐盐碱基因挖掘、耐盐碱水稻品种选育、盐碱地水稻种植配套技术研发、“数字技术”赋能盐碱地改良等研究,创新集成寒地苏打盐碱土稻作技术模式并进行示范,为寒地苏打盐碱地改良利用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主要技术创新点如下:1、收集国内外具有广泛性、遗传多样性的水稻种质资源,进行寒地耐盐碱适应性基因选择,利用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挖掘一批水稻耐盐碱全新基因,验证基因功能并开展利用研究;2、开展水稻不同时期的耐盐碱指标及鉴定标准研究,填补寒地苏打盐碱地耐盐碱水稻鉴定标准的空白;3、应用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技术,创制一批耐盐碱种质资源;育成耐盐碱新品种;4、开展寒地苏打盐碱地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盐碱地配套植保技术研究,制定相关标准。5、开展寒地盐碱地稻田障碍消减土壤改良技术研究,形成集工程改良、机械改良、化学改良、培肥地力四位一体的改土技术模式。6、利用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高空看、智能判、网上管、地上查”的寒地盐碱地改良和稻作制监测体系,实现盐碱地种质创新和土壤改良的数字化管理、精准化监测和科学化分析,使“数字技术”赋能盐碱地改良利用。7、构建寒地苏打盐碱土稻作技术模式并进行示范,全力支撑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水稻产业发展。
1、获得水稻耐盐碱相关基因位点5-10个;申请相关专利2-3项。2、创制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育成抗中重度盐碱水稻新品种2-3个;申请植物新品种权3-5项。3、开发寒地苏打盐碱地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盐碱地配套植保技术,制定地方标准2-3项。4、改良后盐碱含量降低20%以上,pH值降低1个单位。5、构建寒地盐碱地改良和稻作制监测平台一套。6、寒地苏打盐碱土稻作技术模式示范100万亩,亩产300公斤。7、培养人才3-5人。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黑龙江科技服务团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评价时间:2023-11-12
综合评价
技术前景广阔,具备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要求。
查看更多>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黑龙江科技服务团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评价时间:2022-12-02
综合评价
项目实施主体紧扣研究主攻方向,通过实施北方寒地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优质水稻丰产栽培技术、耐盐碱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信息化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和水稻节水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等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育种资源材料已达10000多份,参加自治区试验的材料共24份。2021年已审定品种2个,已示范推广审定新品种1个;二是通过集成水稻超稀植、不同播期、不同密度、肥料减施增效、不同灌溉制度等水稻栽培技术,初步形成优质水稻丰产栽培技术模式,并形成了相关论文;三是已获得耐盐碱育种材料达2000份左右,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试验及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等工作,连续两年在盐碱地中水稻亩产量突破千斤;四是颁布实施“兴安盟大米”原料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和“兴安盟大米”原料水稻育种技术规程;编写了《东部地区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东部地区绿色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东部地区有机水稻生产技术标准》;五是引进并搭建了智能化的农业四情(墒情、苗情、病虫情及灾情)监测系统;六是旱作条件压力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373份杂交世代材料,通过精准的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研究水与水稻产量之间的效应关系,解析不同稻作模式下水稻的最低需水量,建立与之配套的水稻节水高效栽培技术模式,2020年不同旱作模式下水稻亩产量均到达900斤以上。
查看更多>
评价单位:- (-)
评价时间:2022-11-19
综合评价
项目实施主体紧扣研究主攻方向,通过实施北方寒地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优质水稻丰产栽培技术、耐盐碱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信息化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和水稻节水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等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育种资源材料已达10000多份,参加自治区试验的材料共24份。2021年已审定品种2个,已示范推广审定新品种1个;二是通过集成水稻超稀植、不同播期、不同密度、肥料减施增效、不同灌溉制度等水稻栽培技术,初步形成优质水稻丰产栽培技术模式,并形成了相关论文;三是已获得耐盐碱育种材料达2000份左右,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试验及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等工作,连续两年在盐碱地中水稻亩产量突破千斤;四是颁布实施“兴安盟大米”原料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和“兴安盟大米”原料水稻育种技术规程;编写了《东部地区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东部地区绿色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东部地区有机水稻生产技术标准》;五是引进并搭建了智能化的农业四情(墒情、苗情、病虫情及灾情)监测系统;六是旱作条件压力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373份杂交世代材料,通过精准的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研究水与水稻产量之间的效应关系,解析不同稻作模式下水稻的最低需水量,建立与之配套的水稻节水高效栽培技术模式,2020年不同旱作模式下水稻亩产量均到达900斤以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