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结合呼伦贝尔垦区的国民经济状况、生态环境现状,针对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的问题和主要矛盾,将呼伦贝尔农垦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定位为:
——规划期内,建立和完善农垦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监测机制,并与地方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对接,逐步建立环境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环境灾害应急处理能力,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区域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防止旅游区内因各种开发建设、自然变化及旅游活动本身所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生态恶化等现象。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旅游区内各类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特别是对重要历史文物要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
——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各类生态景观的稳定,确保水体清洁、水质健康,草原沙化、森林砍伐等问题得到遏制和治理,地表破坏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和修复;
——优化农垦旅游住区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农村及景区厕所问题得到改善,实现人畜粪便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为农垦旅游营造舒心、优质的卫生条件。
成果亮点
(一)草原旅游资源保护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旅游业的品牌和畜牧业的载体。草原保护重点的是:(1)严格控制载畜量,以草定畜,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对破坏较为严重的草地进行施肥、灌溉、补播、围栏封育等措施,遏制草原沙化的扩展,促进草原生态的良性循环。(2)加强草地综合治理,建立鼠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及时准确地掌握鼠虫害发生数量和发展动态,测报灾情进行防治。
(二)湿地旅游资源保护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应加强湿地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在保护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严格控制开发规模。
(三)水体景观保护
避免在水域范围内过度开发旅游娱乐活动,禁止在水体附近建设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制定系统的水资源开发方案,开展水文景观开发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
(四)农业旅游资源的保护
农业旅游资源是农垦旅游开发的根本,最能彰显农垦旅游的特色,尤其应该注意保护。农业景观的打造应有统一的规划,避免盲目性、无序性开发,杜绝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各农场同质化竞争等现象。
团队介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于1999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
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旅游研究院等专家、学者共同构成了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团队,包括1名院士,4名研究院,4名副研究员,7名教授以及中国生态学会副主任和组织部主管。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