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系统开展了环境水平和核应急水平辐射剂量的量传关键技术研究:基于G(E)函数理论,开展能谱-剂量转换方法研究,在计量领域率先提出并实现了基于环境辐射脉冲高度谱的空气吸收剂量率测量新技术,剂量率测量结果相对固有误差好于±***%,解决了通过环境辐射能谱得到剂量的技术难题,为建立针对固定式环境辐射监测仪的量传新方法奠定了技术基础;通过开展环境水平参考辐射场计量性能测量研究,扩展了γ射线空气比释动能(环境水平)国家标准的量程,降低了散射份额,并基于Brag-Gray理论,建立了一种环境辐射测量能量补偿技术,研制可直接测量周围剂量当量的标准电离室,实现了针对环境辐射周围剂量当量(率)标准参考值的直接测量;基于高活度的Cs-137放射源以及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设计并优化辐照器结构,建立了国内唯一的核应急水平Cs-137 γ射线参考辐射场,将剂量当量率上限由1 Sv/h提升至近10 Sv/h,测量不确定度***%(k=2),填补了我国辐射防护剂量在能量归一点处(661 keV)核应急水平剂量率段的空白,完善了辐射防护量值传递系统。项目工作的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其中Cs-
本项目建立了国内唯一的核应急水平Cs-137 γ射线标准装置,剂量当量率上限由1 Sv/h提升至近10 Sv/h,剂量率测量结果不确定度***%(k=2),优于国际上同类装置的技术指标(***%~3%),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此前,我国尚未建立核应急水平Cs-137 γ射线参考辐射场,导致在国际公认的辐射防护剂量能量归一点处(661 keV),核辐射剂量仪表的直接溯源和相关性能测试无法开展,同时我国核应急水平辐射监测仪表的国产化也受到很大的制约。
本项目基于高活度的Cs-137放射源及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设计并优化辐照器放射源腔室和光阑结构,建立了核应急水平Cs-137 γ射线参考辐射场,使得我国具备在能量归一点处直接开展核应急剂量仪表的溯源和性能的关键条件,为提高我国核应急水平辐射监测仪器仪表的技术水平提供支撑。
辐射防护是预防和评估电离辐射对人及环境产生有害效应的学科。辐射防护领域计量创新研究团队致力于推动本领域的电离辐射计量新技术研究及成果应用推广。该团队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放射性核素活度测量与内照射剂量评估的新技术,二是环境与防护水平的X/γ外照射剂量测量新技术,三是中子防护计量新技术,四是医检和安检设备辐射防护计量新技术。团队研究形成的标准装置与标准物质等新成果,将持续为核能开发及其它核技术利用行业的准确与可靠测量贡献力量。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航空学会)
评价时间:2022-12-04
综合评价
项目成果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很高的实用价值,对实现电离辐射计量技术自主可控、推动辐射防护仪表国产化具有关键作用,对提高国家核与辐射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完善了电离辐射计量体系,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量传能力;支撑我国多项国际互认的校准测量能力(CMC),同时支持了我国作为IAEA/WHO的剂量基准实验室(PSDL),增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系统研究了基于环境γ射线能谱的辐射剂量率量传技术,构建了科学有效的能谱-剂量转换溯源方法,建立了国内首个核应急水平Cs-137γ射线标准装置,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其中Cs-137γ射线标准装置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