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电动汽车等爆发式发展,对配电网的承载极限、安全保障及高效运行带来巨大冲击,电网“应接尽接”与安全运行的矛盾突出,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受到制约。分布式新能源规模化、高比例、分散性接入,造成电网电压偏差及波动过高、规模化承载困难、安全运行风险增高、接纳不经济等问题突出,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倒送电,制约了新能源渗透率、电动汽车同时接入率和配网运行效能的提升。电网亟需突破交直流柔性互联、自主协同等技术,解决分布式新能源规模接入、承载极限和安全保障等问题,支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助力“双碳”行动方案实施。
1、提出了综合考虑经济性和稳定边界的规模化分布式新能源交直流集成互联设计方法,突破了分布式源荷自主协同控制技术,研制了自同步电压源逆变器、柔性交直流接口装置等源荷系列装备,在诸暨、雄安等地应用,分布式光伏渗透率提升了17%,电动汽车同时接入率提升了15%;2、针对源荷双侧接入容量及冲击功率的平抑疏导,发明了基于均主式惯量反下垂与电压全前馈的交直流柔性控制方法,研制了模块化矩阵柔性互联变流器,AC/DC最高效率***%、DC/DC最高效率***%,扰动工况电压控制误差降低***%以上,提升了分布式新能源同时接入下的冲击承受能力和暂态电压稳定性;3、发明了有向节点和限流电感直流电压变化率加速的直流故障检测与定位技术,提出了域外故障下互联台区不间断转供安全保障技术,研制了交直流安自一体化装置,故障动作时间小于40ms,实现了直流故障的快速准确判别和区间安全转供;4、发明了运行模式平滑自适应切换的灵活互济方法,提出了兼顾潮流路径与节点负载率优化的互联台区高效运行技术,研发了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多端运行控制软件、柔性配电台区协调控制装置。
项目团队历时7年协同攻关,依托一批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及国网公司科技项目,研制了“源荷自主协同、互联柔性安全、接纳灵活高效”的分布式新能源柔性互联系列化核心装备,实现了分布式资源安全、灵活、高效地接入与运行,取得了4项主要创新成果。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新型电力系统装备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评价时间:2022-09-05
郭小江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院长/教高
综合评价
分布式新能源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随着分布式新能源装机容量的快速增加,配电网面临着规模化接纳能力不足、电压偏差及网损过大、安全运行困难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项目组经过7年产学研协同攻关,攻克“源荷自主协同、互联柔性安全、接纳灵活高效”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填补了分布式柔性互联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研制了分布式新能源柔性互联系列化核心装备,在江苏、浙江等地实现了规模化工程应用,在提升新能源渗透率、电动汽车同时接入率、台区运行效率等指标方面取得显著的应用成效,显著促进了行业水平提升和产业装备发展。
该项目研究成果近三年累计完成33个地区超136项工程的建设,应用各类装备2300余套,新增合同额8.78亿元、利润1.78亿元、税收0.8944亿元。项目成果显著提升了应用地区的分布式新能源的接纳能力和消纳水平,对碳排放量减少和双碳目标实现具有突出的示范效应和引领意义。
该项目成果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关键技术指标国际领先,经济效益显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