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和《中国船舶集团有
限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指导思想,针对品种多、批量少、技
术覆盖面广、加工精度高等为典型特征的柴油机动力系统研发和生产
中遇到的问题,围绕智能工厂五大特征与国产化自主可控这六大方面
进行研究。该项成果的成功研制,能实现以下功能:(1)生产设备网络化,实现车间“物联网”;(2)生产数据可视化,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生产决策;(3)生产文档无纸化,实现高效,绿色制造;(4)生产过程透明化,智能工厂的“神经系统”;(5)生产现场自动化,使工厂逐步“无人”化。
(1)在船用柴油机动力配套行业率先实现了基于 MBD 的设计、
工艺、制造和质量检测协同;
(2)建立了精益研发平台,建立了基于知识和 APP 的柴油机动
力系统研发生态体系;
(3)攻克了多项核心智能装置研制技术,率先在船用柴油机动
力配套行业实现从零部件生产到装配的柔性制造;
(4)实现了关键信息系统自主可控和国产化适配。
项目团队由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大学、中国船舶第七一六研究所、重庆吉兰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多名科研人员组成。针对船用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与国外的差距较大的问题,以国家《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和《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指导思想,针对品种多、批量少、技术覆盖面广、加工精度高等为典型特征的柴油机动力系统研发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当前企业智能工厂、智慧园区建设,开展相关研究。建立了基于三维模型设计制造一体化协同平台;共计完成了12个智能自动化单元改造;形成了4条智能化生产线;完成软硬件系统8套;完成研究报告8篇;形成企业标准32项;制定了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共4份;发表核心期刊、国防报告、会议论文等共50篇;申请并授权专利47项,其中发明专利39项(已授权2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0项。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高端装备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评价时间:2022-10-20
综合评价
该项目的实施将会有助于推动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通过该项目建设,一方面将大幅提高企业的精密加工制造水平,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绿色性,优化生产工艺,增加制造过程的柔性,更好的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组织模式。同时,本项目的实施为船舶柴油机制造行业的数字化车间建设提供示范和积累经验,带动行业数字化车间工程的实施,从而提高船舶柴油机国产化配套的水平,满足制造过程的绿色化和动力排放的要求,逐步达到国家对船舶产业发展的规划目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实现国内动力配套智能制造技术自主可控,推动和促进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尤其是以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开发和国产化适配、异构系统集成、基于 MBD 的设计工艺和制造协同关键技术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突破,使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装备研制技术、工业软件开发技术等智能制造研制技术以及数字化车间集成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从而大幅度增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智能制造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为国内智能制造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平台和使用环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