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可反复充放电的二次电池具有循环寿命长、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适宜、无记忆效应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交通、通信、国防等领域,是新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构建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碳材料、硅基材料、金属氧化物与硫化物等。由于考虑到价格、稳定性与安全性等各方面因素,工业界还是以碳材料为主。该项目研发团队从废弃虾壳或蟹壳中提取甲壳素,经过简单的工艺处理,得到一种新型的碳材料,并成功用其制作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制备方法简单、价格低廉、比容量高、循环寿命长等诸多特点。
成果亮点
该项目团队通过生物质甲壳素制备出的电池负极材料,具有纤维状结构,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离子扩散路径,同时其自身包含的氮元素能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和比容量。当前,传统碳材料的比容量约为400 mAh/g ,新型碳材料如石墨烯的比容量主要集中在400-600 mAh/g之间,基于甲壳素的新型碳材料比容量在500-800 mAh/g之间,高于目前的传统碳材料和石墨烯,价格远低于石墨烯材料。原材料价格非常低廉,废弃虾壳蟹壳等几乎免费,来源广泛,在材料加工过程中无需复杂昂贵的设备,制备过程快速简单。低廉的价格和简单的工艺使该类新型碳材料能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最终产物约120元/千克。目前已经开发出了基于甲壳素的二次电池负极材料成熟的制备方法,并验证了该类材料在储锂储钠储钾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在实际全电池中的应用中,将普鲁士蓝作为正极,该材料为负极,组装成全电池,结果表明,2个串联的电池能驱动一个小型的电风扇,展示了潜在的应用前景。
团队介绍
北航工研院相关研发团队,已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