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套管快速上卸螺纹保护器
发布时间: 2022-01-21
来源: 科创项目库
基本信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管螺纹保护技术领域,是一种油套管快速上卸螺纹保护器。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螺纹保护器构造是外部金属保护套内部橡胶,橡胶内部加工螺纹,当井队要进行下管时都需先把螺纹保护器卸下然后连接。在卸下螺纹保护器时发现螺纹保护器经常出现倾斜,不便于卸下;在油套管安装或卸下时需要旋转螺纹保护器,操作时间一般在5到10分钟,带来诸多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套管快速上卸螺纹保护器,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油套管上卸时螺纹保护器倾斜摆动及装卸过程时间长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油套管快速上卸螺纹保护器,包括金属外壳筒和内置橡胶筒;金属外壳筒下端内侧设有内部围成环槽的U形钩;内置橡胶筒顶部内侧设有夹紧环台,内置橡胶筒的下部内侧设有内径小于夹紧环台内径的限位环台,限位环台下方的内置橡胶筒卡装在环槽内;内置橡胶筒的外壁贴合在金属外壳筒的内壁上,二者同轴紧密固装。
下面是对上述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夹紧环台与限位环台之间的内置橡胶筒内可形成上大下小的锥形腔。
上述内置橡胶筒内设有内撑装置,内撑装置包括支撑座、支撑架、支撑块、弹性装置;支撑座固定连接在U形钩的顶端,支撑座中部左右对称固定有一对支撑架,每个支撑架的中部固定有向外侧倾斜的弯折段,每个弯折段的顶部固定有能顶在油套管内壁上的定位段,在每个定位段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撑块,在每对支撑块之间安装有呈压缩状态的弹性装置。
上述支撑座两端可设有向下的限位片,限位片卡在U形钩与内置橡胶筒之间。
上述定位段顶部设有向内侧倾斜的防撞段,或/和,弹性装置可为压缩弹簧。
上述支撑架、支撑块的数量分别至少为一对,弹性装置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并且所述三者的数量对应。
本发明结构合理而紧凑,实用方便,能有效防止倾斜摆动,保护油套管管端及螺纹,同时可缩短装卸时间,具有安全、省力、简便、高效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金属外壳筒,2为内置橡胶筒,3为U形钩,4为夹紧环台,5为限位环台,6为油套管,7为支撑座,8为支撑架,9为支撑块,10为弹性装置,11为限位片,12为防撞装置,13为弯折段,14为定位段。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所示,该油套管快速上卸螺纹保护器包括金属外壳筒1和内置橡胶筒2;金属外壳筒1下端内侧设有内部围成环槽的U形钩3;内置橡胶筒2顶部内侧设有夹紧环台4,内置橡胶筒2的下部内侧设有内径小于夹紧环台4内径的限位环台5,限位环台5下方的内置橡胶筒2卡装在环槽内;内置橡胶筒2的外壁贴合在金属外壳筒1的内壁上,二者同轴紧密固装。工作时,油套管6同轴装入内置橡胶筒2内,其下端坐落在限位环台5的上端面上,其外壁与夹紧环台4内壁紧密贴合,使油套管6外螺纹受到保护,同时可防止油套管快速上卸螺纹保护器倾斜摆动;需要装卸时,直接插拔油套管快速上卸螺纹保护器即可,可缩短装卸时间,且安全、省力、简便、高效。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油套管快速上卸螺纹保护器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所示,夹紧环台4与限位环台5之间的内置橡胶筒2内形成上大下小的锥形腔,油套管6插入本发明后,油套管6外螺纹落入锥形腔内受到保护。
如附图1所示,内置橡胶筒2内设有内撑装置,内撑装置包括支撑座7、支撑架8、支撑块9、弹性装置10;支撑座7固定连接在U形钩3的顶端,支撑座7中部左右对称固定有一对支撑架8,每个支撑架8的中部固定有向外侧倾斜的弯折段13,每个弯折段13的顶部固定有能顶在油套管6内壁上的定位段14,在每个定位段14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撑块9,在每对支撑块9之间安装有呈压缩状态的弹性装置10,而固定连接可采用焊接方式或制造成一体方式等公知现有技术;受到弹性装置10弹力作用支撑架8有向外侧运动的趋势,定位段14的外壁将紧抵触在油套管6的内壁上,起内撑夹紧作用,防止油套管6在竖立或甩动时油套管快速上卸螺纹保护器脱落。
如附图1所示,支撑座7两端设有向下的限位片11,限位片11卡在U形钩3与内置橡胶筒2之间;受内置橡胶筒2的挤压,内撑装置不会发生倾斜。
如附图1所示,定位段14顶部设有向内侧倾斜的防撞段12,可以防止油套管6进行全长通径时,油套管快速上卸螺纹保护器倾斜或脱落,或/和,弹性装置10为压缩弹簧。
如附图1所示,支撑架8、支撑块9的数量分别至少为一对,弹性装置10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并且所述三者的数量对应。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