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土为膜的地膜制备方法
发布时间: 2022-01-13
来源: 试点城市(园区)
基本信息
项目意义:
塑料地膜栽培技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农业技术之一。作为后来者,我国自上世纪 70年代末才从日本引进该技术,80年代初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但是地膜产量和使用 量却徐速发展后来居上,一跃成为世界上地膜使用量最多的国家。1981年地膜覆盖面积为 ***万公顷,到1991年就达到***万公顷,2001年上升到1096万公顷, 2011年更是破入 2000万公顷,是1981年覆盖面积的***倍。同时,地膜使用量也随着地膜使用量而一路飙 升,统计表明1991年地膜使用量为***万吨,2005年便已达到***万吨,截至2011年底更是 达到***万吨,增长了近4倍,增长速度非常快。
1978年地膜栽培技术引进之初,其仅仅用于经济价值较高的蔬菜,花卉种植,经过 三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地膜栽培技术已发展成熟,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粮、棉、油、糖、菜、 瓜、果、烟等40多种作物的生产栽培,并且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已经是保收保种不可或缺的 一项农业技术。
必须注意到的一点是,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不可调和的 危机,地膜的大量使用与残留已经对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塑料地膜是一种由聚乙烯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其性质极其稳定,自然条件下很 难降解,在土壤中可以存在200年以上。我国地膜应用的30多年里,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落 后,以及没有落实很好的回收政策,加上厂家为了节省成本,采用最多的通常是小于 ***的超薄地膜,这种地膜强度低、易破碎、难回收,更容易残留在土壤中,随着使用时 间的延长,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越来越多,土壤中的残膜污染便会越来越严重。根据国家相 关部门的调查显,目前,我国地膜残留量一般在50~90 kg/hm2之间,最高可达165kg/hm2,而 且残留量还在逐年增加,残膜污染问题正在威胁到人们赖以生存的耕地土壤。
目前塑料残膜残留主要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污染生态环境。残膜由于没有统一的堆放地点以及环保安全的处理方法,导 致地膜随处可见,到处乱飘,破坏自然景观;此外漂浮在水沟河塘中的地膜,沉积后还会影 响水体质量和堵塞管道,影响鱼类生存。
(二)危害牲畜。回收不彻底的残膜会与牧草,秸秆混在一起,牛羊误食以后,阻隔 食道,造成肠梗阻,严重甚至会导致牲畜死亡。
(三)影响作物生长,导致作物减产。残留的地膜会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导致水分难 以渗透,造成土壤板结,养分运输困难,农作物生长养分不足,发育迟缓,最终导致作物减 产。另外,土壤中的残膜还会影响作物根系的生长,作物在生长时残膜的隔离作用使水分养 分被阻断,造成死苗而影响产量。据农业部门测定,当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含量为57 kg/ hm2时,可使花生减产10%一22%,玉米减产8%~15%,大豆减产***%~9%。
(四)影响土壤结构,降低耕地质量。依靠重力向土壤深层渗透的水,很难通过不透 气不透水的聚乙烯塑料薄膜,所以土壤耕层中塑料地膜的大量残留聚集,必然会破坏土壤 的结构,不利于毛细管水分的运移和自然水分的下渗,严重影响土壤的吸湿性,水分的渗透 量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影响土壤的抗旱能力,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碎片还会造成养分分 配不平衡、影响微生物活性,从而使正土壤结构异常。河北省农业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数据表 明,当农田土壤的残留地膜从每公顷5 kg、100 kg、2000 kg、350 kg到500 kg时,农田土壤 的平均含水量在逐渐减少减少,分别为***%、***%、20。0%和***%,这表明残膜会使土壤 的含水量减小,抗旱能力减小。
目前广泛使用的塑料地膜都是聚乙烯的高分子聚合物,这种地膜化学性质稳定, 难降解,易造成农膜土壤残留,造成污染。可降解地膜顾名思义就是自然条件或有微生物作 用下可以部分或者完全降解的无污染危害的地膜。这种可降解地膜所采用的原料是自然界 广泛存在的淀粉、纤维素等多糖,来源广泛。价格低廉,而且可以被微生物作用完全降解,降 解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完全无毒无害,不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可以从源头上解决“白色 污染”问题,符合当今世界绿色健康环保的发展理念。
技术特点:
1、封孔所用材料量相对于在土壤表层形成一定厚度膜层所需要的材料量来说要少得多,所以成本也将大大降低;
2、该种封孔材料同时还能根据当地风沙、旱、涝等恶劣天气状况配以足够粘结力,确保 土壤之间形成足够强度的团;
3、配方中填料和粘结剂都可实现生物降解,一段时间后土壤会恢复至原来特性,不会影响土质,也可以集成腐殖酸、除草剂、钾肥等对作物生长有益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