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荒漠、半荒漠区无灌溉条件下人工草地建植技术
发布时间: 2021-11-19
来源: 科技服务团
基本信息
一、项目意义:
畜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增加和耕地相对减少,我国人畜争粮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畜牧业因天然草场超载过牧而不堪重负,现有饲草料资源已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必须开辟新的饲草料基地以扩充饲草料资源,克服饲草料短缺的矛盾。增加饲草料资源除了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之外,提高宜农荒地利用以增加草地面积是重要措施。
我国西北荒漠、半荒漠区地域辽阔,水土光热资源丰富,以新疆为例,新疆土地总面积为166. 49 *104平方公里,荒漠、半荒漠区占全疆土地总面积的47%,宜农荒地***万公顷,但受盐碱和水源限制,利用不到3%,干旱使得大量可开发宜农荒地被撂荒闲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风蚀沙化,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因此,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以保护生态环境,减缓人畜争粮矛盾成为迫在眉睫的仟务。实践证明,种草养畜、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是解决人畜争粮矛盾,提高宜农荒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而节粮型畜牧业的基础是草业,其核心是解决旱生牧草种源和建植技术问题。
荒漠、半荒漠区建植人工草地可减少土壤风蚀、沙化和沙尘暴,培肥地力,增加农民收益,绿化美化环境,全面改善荒漠区生态系统。准葛尔盆地新垦荒地土壤理化性状的监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逐渐增加,土壤盐分及酸度随年份逐渐降低。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荒漠、半荒漠区占领土面积的60,在干旱土地的利用及旱生牧草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该国在200~400毫米降水条件下建植的人工草地旱生牧草寿命一般在15年,个别草地达30年,每公顷产优质干草1200~4000千克。其育成的优质早生冰草人工草地每公顷可刈割优质干草4000千克,收获种子200~300千克,刈割后的茬地可放牧家畜,不需要人工灌溉。哈萨克斯坦的阿依达勒地区(227毫米降水量)无灌溉条件下建植的人工草地利用已达40年,目前仍在继续利用。
影响人工草地建植主要因素有温度、水分,土壤等气候自然条件。其中,温度是建植人工草地成败的关键因素,决定多年生牧草能否安全越冬;其次是降水量,尤其生长季降水量分布的均匀性决定牧草生产能力。一般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的地区,可用旱作(不需要灌溉)方法建植人工草地;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的地区,则必须有灌溉条件才能建植人工草地;最后是土壤因素。大多数牧草对土壤都有较宽的适应范围,但在盐碱地等土壤上建植人工草地时,则需要选择能够抵抗这些不利因子的草种。
建植人工草地主要有生产饲草料、养地肥田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的目的,荒漠、半荒漠区建植人工草地兼有此三种作用。由于适应性强的牧草品种,往往草质差,利用及饲喂转化率低。本发明通过运用人类旱生牧草育种研究新成果,选用抗寒、耐旱及耐盐碱的优质牧草,很好地处理牧草适应性、抗逆性强与草质差、利用及饲喂转化率低这个矛盾,在荒漠、半荒漠区获得既优质又高产的饲草料。
二、技术优势:
本发明是一种在荒漠、半荒漠区(降雨量200~350毫米)在无灌溉条件下通过应用优良旱生牧草建植刈牧兼用人工草地,解决荒漠土地无水条件下进行水土开发和建植刈牧兼用人工草地问题。
三、应用前景:
该技术投入和管理费用低廉,产出效益巨大,有利于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有助于实现天然草场低成本自然恢复,保障荒漠土地利用与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和生态综合效益明显。
四、社会与经济效益:
该技术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良好。
五、转化需求
本成果大面积推广资金投入较大,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针对地方实际情况,本技术需要做进一步的针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