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早产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早产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 2019-05-08

来源: 科创中国_资源共享平台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合作开发
成果类型: 新技术
行业领域:
高端产业
成果介绍
1、最早在国内大样本的报道了超未成熟儿(胎龄<28 周)与 ELBWI 的临床救治状况(20082012 年,20 家 NICU,888 例) ,该多中心研究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资料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2、最早在国内通过临床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探讨早产 VLBWI/ELBWI住院期间营养摄入对其体格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别对早产 LBWI、VLBWI/ELBWI 出院时 EUGR 的发生率进行了研究、总结,取得了大样本的流行病学数据,证实了 EUGR 问题在早产 LBWI、VLBWI/ELBWI 中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及对发生 EUGR 的高危因素进行探讨。为临床制定和实施适合于早产 LBWI、VLBWI/ELBWI 的营养治疗策略和防治 EUGR 提供了参考依据。3、在国内率先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方法,证实了早产儿出院后专用配方奶(PDF)的使用可以促进早产 LBWI 出院后的体格增长,有助于减少 EUGR。4、通过动物实验,最早在国内、外证实早产可能抑制 mTOR/p70S6K 信号通路,导致早产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受损;长时间摄入高蛋白营养可使早产大鼠受损的学习记忆能力得到恢复,这可能与激活 mTOR/p70S6K 信号通路有关。5、在国内率先对早产VLBWI/ELBWI 生后早期营养摄入、IGF1/IGFBP3、体格生长发育的三者间的关系展开临床研究,证实了除营养因素外,VLBWI/ELBWI 生后早期的体格增长还与血清 IGF1/IGFBP3 水平相关。6、通过采用不同的动物实验造模方式并进行实验比较,率先找到了目前 NEC 大鼠的最佳造模方法人工喂养 + 缺氧 + 冷刺激,这为在动物实验中开展 NEC 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7、利用动物模型和细胞损伤模型,在国内首先研究和报道 TLR2、TLR4 可能通过促进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参与 NEC 的发病机制;并分别研究了谷氨酰胺、糖巨肽、线粒体途径等对 NEC 的防治作用及可能机制,为谷氨酰胺、糖巨肽、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样生长因子(HBEGF)等防治 NEC 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8、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基于候选基因策略的新生儿 NEC 遗传易感性研究,发现并首次报道 MD2 基因启动子区域的 rs11465996 多态性与 NEC 严重程度有关; GM2A 基因 1 号外显子的 rs1048719 多态性及内含子区域的 rs2075783 多态性与 NEC 发生有关。9、 在省内首先采用了前瞻性、 多中心研究方法, 对胎龄≤34 周和/或出生体重≤2000g早产儿血液中特异性标志蛋白 MBP(髓鞘碱性蛋白) 、S100(一种酸性钙离子结合蛋白) 、神经丝轻链、脑红蛋白、神经调节蛋白1、β淀粉样蛋白前体、基质金属蛋白酶及细胞因子 IL6、IL10、IL18、TNFα水平进行了动态检测,并结合头颅超声、持续脑功能监测和头颅 CT/MRI 影像学检查等,阐明了该类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及早产儿脑损伤的相关高危因素、损伤类型和临床表现特点。证实了早产儿出生后进行早期动态监测脑损伤的特异性蛋白 S100B、MBP、βAPP、脑红蛋白、神经丝轻链等,在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早产儿血液中炎症因子 IL6,IL8,IL10 和 TNFα浓度的早期和持续增高与 PVL 及以后神经发育异常相关。同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早期给予神经节苷脂(GM1) 、神经生长因子(NGF) 、红细胞生成素(EPO)干预治疗能够促进大鼠脑白质损伤的修复,改善其神经行为功能,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临床早期干预早产儿脑损伤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也是国内最先开展 EPO 防治早产儿脑病的研究单位之一。10、在国内首次研究出计算机辅助的双目间接检眼镜成像及输出技术,运用此技术首次获得了中国正常早产儿的眼底视网膜图像和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孩子的典型眼底图像,首次创建了在计算机辅助间接检眼镜成像技术条件下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光凝手术模式,首次把双目间接检眼镜成像技术运用于对基层医生的培训当中,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早产儿的两个眼底图像数据库,在国内首次应用视网膜电图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光凝术后的视功能进行了评估。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者因筛查及时被发现而获得了成功的治疗,避免了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而导致的失明,减少了大量的儿童盲。11、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和推广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单位之一,在国内外率先开展新生儿 PICC 置管后血液动力学改变的研究。并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制定适合我国 NICU 使用的 PICC 应用技术规范,建立规范的新生儿 PICC 应用方法及质量改进和控制方案,开发 PICC 教学课件和建立培训基地,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积极推广应用,为早产 VLBWI/ELBWI救治提供长期、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12、首次以新生儿科为主体,把国内现行的相对松散、孤立的各种高危儿管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覆盖妊娠期、分娩时、出生后新生儿期、新生儿期后及婴幼儿期,主动、连续的早期监测与干预,以医院患儿家庭社会三者互动的围产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首次在我国提出动态监测(包括各项发育筛查)早期评估早期干预,不仅关注体格发育、营养发育、神经心理、行为发育问题,还需关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多专科问题,充分地将保健与临床结合起来。开发围产高危儿系统管理软件, 实行网络管理。 对早产 VLBWI/ELBWI 出院后的随访与管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成果亮点
团队介绍
成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