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

精神疾病的新型治疗方法

项目简介

所属学科
190 心理学
项目摘要
精神疾病又称精神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全球约4亿),阿兹海默症(约3500万)和精神分裂症(约2100万)等。这些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并且至今没有公认的治疗方案。

项目内容

问题概述:

精神疾病又称精神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全球约4亿),阿兹海默症(约3500万)和精神分裂症(约2100万)等。这些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并且至今没有公认的治疗方案。

精神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案主要为精神药物治疗。药物根据作用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包括镇静剂),情绪稳定剂,和抗精神病药物。尽管这些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但其均带有多项严重的不良反应,从而导致病人很难长期坚持治疗。此外,由于发病机理不清,不同的发病机理会影响药物的选择,因此当下的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选用,通常是医生根据病人状况不断尝试和调整的过程。这个试错过程往往会影响病人对于治疗的信心,并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从而加剧精神疾病的治疗难度。因此,寻找新型的,更明确的治疗目标,更小的副作用的治疗方案,就成了当下精神疾病研究的当务之急。

近些年来,神经调控技术和音乐治疗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精神疾病的治疗。神经调控指使用外在手段来人为影响神经活动的技术,可以通过行为,化学和电刺激来实现。当下在动物模型中使用的神经调控技术包括光遗传学,逆转,靶向微刺激等等。这些方法均表明通过精确地刺激特定的神经环路,可以改变动物的行为和状态。但这些方法通常是侵入式的,有创的,无法以常规方式应用于健康人类。为将神经调控技术运用于人类群体,需要采用非侵入性的脑刺激技术。其中主要的方法有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电刺激(tES)。

尽管非侵入式神经调控的运用于精神疾病治疗的研究成果发表数量近几年在呈指数增长,其使用上依然面临几个重要难题。首先,目前还没有一种非侵入式技术,可以在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以及刺激强度上都达到很高的精度标准,即无法明确地调控特定疾病相关的脑区。其次,具体到何种精神疾病可以通过神经调控来治疗,以及通过哪些区域的刺激来调控,目前还缺少普遍的共识,即:目前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神经环路-精神疾病之间关系的映射关系图。

音乐治疗是指用于临床心理治疗的音乐干预技术。音乐在治疗关系中用于解决来访者的身体,情绪,认知和社会需求,其手段包括听音乐、唱歌、创作歌曲等等。音乐治疗提供了沟通渠道,可以帮助那些难以或不愿意用言语表达的人群或场景。音乐治疗已被证明在多方面的有效性,如:全面的身体康复和促进运动,增加人们参与治疗的动机,为来访者和家属提供情感支持,并提供表达感情的渠道。音乐治疗非常适宜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自闭症儿童等不适宜使用言语进行沟通的人群。对于这些特殊儿童群体,音乐治疗可以减少焦虑,搭建其和外界互动的桥梁,帮助其识别并表达个人情感状态。此外,由于音乐具有复杂且综合的感觉、情绪体验,可以刺激大脑和改善学习。

目前,音乐治疗的最大问题在于其不精准性,即绝大多数的评估手段都是定性而非定量的。首先是音乐治疗材料的选择,对于何种来访者在何种场合应使用何种音乐,更多是基于咨询师个人的经验而少有分类分值化的依据。其次是音乐治疗和其他治疗手段的配合,如何相互促进达到共同作用的最大化,或如何为其它治疗手段提供缓冲或提供情感交流的途径,尚无通用标准。而最重要,也是决定上面两项的,即是如何评价音乐治疗的效果。

重要意义:

利用神经调控及音乐治疗等技术进行精神疾病治疗有重大社会和经济意义。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布数据(2012年度),精神和行为障碍出院人数约为20万人,人均医药费用4906.5元。精神疾病疗程长、发作反复、治疗费用高。同时,精神障碍死亡率为十万分之1.93,(同年呼吸道结核死亡率十万分之1.90,宫颈癌1.53,意外中毒1.86)。精神疾病对人民生命安全具有较高的威胁。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5年),我国共有监护精神病460万人,精神病人社会参与率51.7%。即200多万精神病人无法参与社会生产,无法对所在家庭提供经济贡献。此外,神经调控及音乐治疗技术的进步,除了能给精神疾病带来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外,还将有望在其他领域,如学习教育,体育竞技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推荐信息

推荐机构
中国心理学会
推荐专家
推荐理由

作者介绍

丁鼐
单位:浙江大学 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