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 sea Li-Fi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问题背景:
经略海洋是重大国策,在探索认知、监测保护、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需要在水下使用多种多样的精密仪器、设备、及运载平台,这些海洋仪器设备相互间存在高速、高可靠通信互联的根本需求。
水下通信互联能力的构建远比陆上困难,与陆上通信网络相比,主要面临三大类技术障碍:
一是水下无线通信的带宽瓶颈难以突破:
由于海水媒介的特殊性,陆上最有效的无线信通手段在水下基本失效,水声通信占主导地位。但水声通信存在声波频率低、速度慢,加之多径、时变、空变等信道因素影响,其可通率、速率、误码率等信通性能极不理想。
水下光通信为克服瓶颈带来希望、近期水下蓝绿激光和可见光通信(Li-Fi)进展显著并得到工程应用,尤其可见光通信具备突出的低能耗、高速率、高集成、易联通、抗干扰等特性,在解决水下近程节点大容量数据实时、高速、宽容接入高速网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优势。
二是水下设备接入海上高速网络壁垒高:
光纤接入海底网络代价高昂且受制于人:在海底观测网、海上油气田等平台上,湿插拔光纤连接器是接入海底网络的主要途径,其精密而娇贵、报价动辄数十万,水下插拔作业难度高、代价大,且免维护插拔次数不足百次,核心技果。目前,国外主流设备商、高校、研究所等都在开展水下Li-Fi技术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提高LED调制带宽,采用高阶调制格式以提高传输速率,水下节点MIMO组网,水下光学器件设计与封装,高灵敏度探测器等方向。在提高传输速率的同时,保证系统的鲁棒性与稳健性。
国内水下Li-Fi技术起步较晚,对水下信道的光学特性研究方面基础较为薄弱。同时,国内对水下Li-Fi所做的研究,现大多还停留在理论分析和信道特性模拟上,很少有专门针对通信距离或编码进行实际的通信测试工作,而且没有系统的结果分析。
关键突破点:
(一)最新科研进展
在高速水下光通信方面:
经权威测试基于国产硅基绿光LED的水下通信速率达到2.3Gb/s (距离1.2米)。
自主研制成功可见光通信专用3x3 PIN集成阵列和基于表面等离子的高速LED等核心器件,带宽提升6倍以上。
基于新型高阶调制编码的Li-Fi 通信速率达到10.7Gb/s,是当前国内外单颗商用灯珠最高纪录。室外100m距离实现1.7Gb/s 的稳定Li-Fi 通信,是目前世界上室外高速可见光通信传输的最远距离。
国内自主研制的500Mb/s高速样机,传输距离70m,获第15届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目前可见光样机已在多个特殊行业场景下开展试点应用,开始步入实用化进程。样机在福建宁德,广东阳江和广西防城港三个核电站试点应用获得成功、效果优良。
国内编撰出版了光通信领域第一本专著《LED可见光通信技术》。
(二)未来难点与挑战
(1)高集成度、高能效的水下Li-Fi技术:以高性能光源、接收器阵列设计、光路设计为抓手,以高集成度光/电、模/数混合低能耗高速电路设计为途径,采用先进编码、调制技术开展基于可见光的水下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满足水下大容量信息设备宽容性宽带接入光纤网络需求。
(2)基于Li-Fi的水下节点智能组网技术:针对“一对多”、“多对多”等应用场景,研究突破信道干扰抑制技术、信道自适应优化技术、节点间时统与同步组网协议等,解决水下众多节点柔性宽带互联组网的难题。
(3)海水环境因素对Li-Fi信道影响特性:采用模型驱动的分析方法,结合多种试验手段,定量研究海洋中悬浮物、颗粒物对不同波段可见光的遮挡、衰减、散射影响规律,为优化水下Li-Fi信道设计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4)全海深Li-Fi设备高可靠性封装技术:以增强玻璃、透明陶瓷等前沿科研成果为依托,融合透镜和光路结构的优化设计,攻克能覆盖全海深的Li-Fi设备光学封装工艺。
(5)基于Li-Fi的跨介质高速网关技术:结合现有通信规范,针对水声、光纤、微波、无线电波等跨介质接入对象,研究制定具有普适性的协议及相应硬件模块,破除水下设备跨介质通信带宽短板。
战略意义:
我国Li-Fi、无线通信的技术优势将在水下得到延伸,可率先形成水下Li-Fi无线通信标准与技术体系,进而巩固和扩大现有技术优势。
能使我国率先突破水下无线通信带宽瓶颈、摆脱对湿插拔光纤连接器的依赖,使水下宽带组网能力实现“弯道超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不仅可为国家节省大量外汇、也能有力支撑我国海洋信息获取与传输能力的跃升。
将引领水下仪器设备通信接口技术的革命,信息设备的实时性、同步性、运行和运维的便捷性等将得到群体性的、跨越式的提升。
将为水下装备的升级换代提供契机,该技术的采用可更好地保障海洋装备的密闭性和通信抗干扰能力,使海洋装备的安全性和运行可靠性获得本质跃升。
能为水下潜标等预置信息设备的数据采集提供高效、便捷而可靠的手段,显著降低海洋观测成本、提高科研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