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最大底气。近年来,银川在科技创新中下好自立“先手棋”、打好自强“主动仗”,搭建人才引育载体,优化人才创新氛围,让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促使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让城市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科技副总”助企业强筋壮骨
杨少林是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宁夏中欣晶圆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欣晶圆”)的“科技副总”。在企业,他的主要工作不是经营与管理,而是帮助企业攻克各种技术难题。
中欣晶圆主要从事半导体晶棒、切片的生产,当时,企业在产品研发中出现问题,银川市科技局正好选聘专家教授入企兼任“科技副总”,杨少林便来到了中欣晶圆。同时,他还带来了“硬技术”,帮助企业围绕半导体级硅晶圆材料领域进行技术研究与攻关,又指导企业申报银川市校企联合创新专项重大重点项目——高品质氩气退火单晶硅产品研发,为企业突破了生产瓶颈,新增收入1亿元。
“科技副总”不仅给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帮助企业打开了市场,还充当起了培养人才的“助推器”,杨少林多次为一线技术研发人员开展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培训,指导研究生参与企业项目研发。
几天前,博尔特新材料(银川)有限公司的几名技术人员在研发新型材料时出现了分歧,“看来又得请教王教授了。”一通电话过后,大家的眉头舒展开来。
大家口中的“王教授”,就是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王北平。作为“科技副总”,几年来,王北平帮助企业针对先进储能材料与器件研发方面进行技术研究,参与企业承担的自治区重点技术研发项目——新型高容量低成本硅碳负极材料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工程,协助解决了光伏硅泥的预处理工艺和包覆整形技术难题。
在银川,像杨少林和王北平这样的“科技副总”有129名。近年来,银川市统筹“政府引才”与“企业引智”,通过从高校院所选聘专家教授以挂职的形式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一方面为企业科技创新“精准把脉”,解决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也让高校科研方向“有的放矢”,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周末工程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多亏有查俊老师的‘金点子’,解决了企业国产新能源汽车动力单元高速高效加工装备的‘卡脖子’难题。”宁夏福思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说,作为“周末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研究员查俊帮助企业解决了生产研发等方面的难题,还参与组建“宁夏低空飞行器零部件智能制造系统创新联合体”,为企业增添了创新发展新引擎。
“周末工程师”是“科技副总”的延伸拓展,指从区外高校、科研院所柔性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到银川重点企业、事业单位,利用周末、节假日、线上等方式指导开展科研攻关。通过这一引才机制,让科研人才从企业需求出发,精准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截至目前,银川市已有33名“周末工程师”。
一个个核心技术的突破,打通了企业发展壮大的通道,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模式。“以前遇到关键技术难题时,只能一点一点试,现在有了专家教授的指导,大大缩短了研发时间,而且看似只来了一位专家教授,实则收获了整个学术‘朋友圈’。”宁夏福思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说,查俊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创新了研发的工艺路线,丰富了企业产品技术体系,还邀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助力校企产学研用深度结合。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副总”和“周末工程师”是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银川市将以此为纽带,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做优人才服务 营造良好氛围
今年10月,银川市举行了宁籍优秀人才“回故乡建家乡”活动,100余位宁籍优秀人才齐聚塞上湖城,共叙乡情厚谊,共话家乡未来。这次回乡对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张锋来说,既是一次观摩调研之行,也是一次交流合作之旅。“作为宁夏人,尽管在外工作多年,但对家乡始终有着深厚的情感,听到了家乡人才政策解读,看到了家乡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坚定了我与家乡携手同行的决心。”张锋说。
为了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银川市不断优化人才创新氛围,推进科技人才体制改革——制定《加快建设创新强市实施方案》,构建覆盖企业全周期、科研全流程、人才全阶段、支撑全要素的科技政策体系。同时,银川市不断强化东西部科技交流合作,用好用活“科技支宁”等东西部协作机制,配合开展第二届宁夏东西部科技合作暨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交流大会和宁籍优秀人才“回故乡建家乡”活动,签约合作项目35项,引进科技成果近300项。在提供资金支持方面,银川市细化科技金融各项措施,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能……从年头到年尾,各项政策和活动的落地落实,吸引了各层次优秀人才不断集聚。
今年以来,银川已立项160项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认定的22名市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49个科技创新团队累计承担国家级、自治区级科技项目109项,发表论文126篇,申请专利480个,授权专利190个,登记科技成果106个,创建科研平台8个……一系列数据,彰显了银川丰富的人才储备,汇聚成科技人才赋能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为了用好人才这一科技创新第一资源,我们全力育才、引才、留才。接下来,银川市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构筑人才竞争优势,为加快建设创新强市集聚更强动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道。(内容、封面来源:银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