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植物健康与绿色植物病理学技术保障 粮食安全青年科学家沙龙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 10月12日 发布来源:中国科协

18
2479

10月9日—10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承担的植物健康与绿色植物病理学技术保障粮食安全青年科学家沙龙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3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优秀青年科学家现场开展交流研讨,线上平台累计观看近3万人次。

本次沙龙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丽担任执行主席,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姜文君担任学术秘书。主旨报告环节,杨丽以《植物抗病杂种优势的机制研究》为题,探讨了杂种优势在植物抗病性中的重要作用和分子基础。南京农业大学刘昕宇作《活性氧介导的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早期机制》报告,介绍了活性氧在稻瘟病菌感染水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药物设计。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宋天巧以《效应子导向的水稻抗稻曲病基因资源挖掘与应用》为题,探讨了水稻抗稻曲病的基因资源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贺飞和浙江大学刘羽飞分别以《基因组大数据的时代契机》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作物健康检测》为题,分享如何将基因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有效整合入植物保护实践,并探讨了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自由发言环节,各位青年科学家围绕植物抗病性与育种、植物病害绿色防控与生物安全、应对复杂环境的病害可持续防控策略和植物病理学新视角等议题,结合报告内容及自身研究方向发表了各自的观点。期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韩成贵,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刘俊,植物病理学专业资深专家彭友良教授、李毅教授、王晓杰教授、姜道宏教授、王源超教授等与青年科学家们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和交流。

 

经过充分讨论,本次沙龙与会青年科学家提出了建立多组学、跨学科、可共享、系统化、有组织的植物保护协作研发大平台的新思路。大家一致认为,应充分利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助力病原微生物与植物间的互作机制研究,广泛挖掘潜在的种质资源和药物靶点,探索植物病害可持续防控的新策略。青年科学家们应关注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在生产实践中寻找真实存在的问题,通过长期的努力和积累实现科学成果的有效转化,在实践中提升科学研究的应用价值。

沙龙活动前,青年科学家们赴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作物有害生物监测与绿色防控重点实验室”和“农业农村部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防控重点实验室”进行实地考察,就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需求和植物病理学的发展趋势开展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