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的业态领域,低空经济具有高科技主导、高效能运营和高质量发展等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我国抢占发展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布局。发展低空经济不仅要仰仗新质生产力,也要使低空经济成为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引擎”。
近日,“科创中国”解码新质生产力系列栏目新一期录制,邀请北京理工大学未来立体交通研究院副院长张利国做客演播室,就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和低空经济领域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解码低空经济行业的发展方向。
低空经济将成新质生产力发展“加速器”
2024年4月1日,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中对低空经济的定义表明,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无人驾驶技术和低空智联技术与低空空域、市场等相关要素发生作用联系,从而带动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低空飞行器生产制造以及低空运营服务和飞行保障等领域发展,由此相互作用和交融形成了低空经济这一综合性经济形态。从低空经济的概念内涵来看,其核心构成要件与新质生产力具备直接联系。
谈到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张利国院长认为,这是一种以技术驱动型为主的生产力代表,其关键要素包括高新技术的积累与应用、创新体系的完善以及跨界融合的能力,而低空经济,可以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从原材料到结构设计、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的创新,再到感知系统、任务载荷各组成部分的升级,融汇了高新技术成果,推动生产力的质变。
再者,低空经济不仅从制造、运营、应用环节可实现产业链闭环,也为其他产业的转型升级赋能。当前,我国低空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农林植保、电网架设、货物运输、城市物流、私人出行等等领域均已有成功应用,“低空经济 + 传统行业”的组合类型多元,为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未来,伴随着能源绿色化、驱动电气化、操作无人化的发展背景下,低空经济将进一步开拓应用场景,从工作领域逐渐走向生活领域,成为拓展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科幻片里的场景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迈入现实。
政策东风劲吹 低空产业赛道持续拓宽
“需求牵引了低空领域的演变发展”,这是张利国对如何激发低空经济领域原创性、引领性还有颠覆性科技成果这一问题的答案与思考。低空经济的前进应该尊重、顺应需求,各个行业对航空应用的更高要求,推动实现航空器的研发、有效载荷的迭代等等发展来满足市场的需要。同时在低空装备升级后,反过来对居住空间、生活方式、产业方向等领域产生相互作用力,进一步提振其他业态的发展速度,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保障经济稳定增长。
当然,挖掘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离不开政策支持。目前,山东、浙江、安徽等省份出台了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举措,深圳、广州、苏州等三十多个城市也陆续发布低空经济发展指导意见,该领域正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景象。低空经济领域也已成为各级政府抢抓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突破口。张利国院长坦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是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更为迅速的地区,从可执行角度来讲,广东省、深圳市等省市颁布的政策落地性较好、流动性较高,在研发、运行补助部分的规划也十分具体。
在张利国院长看来,低空经济对政策的依赖程度很高,无论是空域使用、适航取证等各环节均倚靠国家规章来约束。并且低空装备的不断升级需要技术积累,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投入在所难免,在此背景下我国应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集中整合国内优势力量,聚集优秀的科研人员、机构,投入专项资金研究开发卡脖子技术,进而形成行业标准,在国内进行公开示范性地推广应用。如此,可以大大提升低空经济业态的发展时效,背靠国家形成坚实的工业基础,从而在全球竞争环境中处于优势地位。
企业、高校共同发力 携手助力低空产业腾飞
“低空经济的水已经沸腾”这是世界无人机大会主席、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杨金才近期对2024年低空经济产业形势的判断。《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达33.8%;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就将破万亿元。至于更远的目标,据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到203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产业规模将达6万亿元。
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涌入低空经济领域,张利国分享了几组数据,从统计上来讲我国目前约有17000多家装备制造商,18000多家运营商。感叹行业逐渐繁荣的同时,张利国也有一些个人建议:第一是企业应在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提高低空装备的可靠性与实用性,既满足企业自身生存盈利的基本任务也要争取技术的高质量领先水平,否则在严酷的竞争环境下很难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是应加大培养、储备行业人才的力度,低空乃至航空产业对研发人才依赖度高,当下在国内的低空经济领域里直接从事航空器研发的人员很多并不是航空专业出身,为了产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企业需要尽可能更多地培养低空类、航空类人才。
不仅企业,很多高校、科研院所也将目光转向低空领域。如张利国院长所在的北京理工大学在浙江嘉兴成立的长三角研究院也在进行该领域平台的研制。张院长同样也为领域内的学子们送上指导建议,他表示在学好基础理论,打好基本功的前提下,应多提高动手性,重视理论实际的融合,并且应深度了解应用场景,多参与实际的社会实践,这样才能设计制造出更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低空装备。
目前,在国家连续多年出台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引导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结合密切许多。许多研究人员能深度参与企业技术发展的指导中,甚至能快速地将研发成果在企业进行转化。但张利国指出,也还存在着高校的科研设备略逊于企业的先进程度、研发投入少于企业等类情况。对此,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蓝图尚待更加精细的绘制与实现。(作者: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