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将《青海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设施管护办法(试行)》(青政办〔2023〕82号,以下简称《办法》)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每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都作出重要决策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50号)、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部令2019年第4号)文件明确要求,各地要制定建设管护制度(办法)。为规范我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工程设施建设管护工作,明确管护主体、管护内容、管护职责和管护经费保障等,切实解决工程设施设备或被自然、人为损坏,发挥不出应有作用等突出问题,省农业农村厅结合我省实际,研究起草了《青海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设施管护办法(试行)》初稿,征求了有关地区和单位意见建议并修改完善,报请省政府研究同意后正式印发实施。
二、制定依据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部令2019年第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50号)、《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农经〔2019〕1645号)等有关规定。
三、适用范围
《办法》适用于我省范围内由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和受益主体投资建成上图入库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设施的管理、维修、养护、运营等活动。
四、主要内容
《办法》共七章,18条。
第一章,总则,阐述了《办法》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明确了管护责任主体、管理职责以及“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
第二章,管护内容及要求,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设施管护内容及要求。
1.管护内容,包括田块整治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及标识、耕地质量监测设施等其他工程。
2.管护要求,一是田块整治工程。确保田埂、护坡、农机下田通道等无垮塌、破损,能够正常运行且无安全隐患;田面平整、耕作土壤不被自然和人为破坏;二是灌溉与排水工程。确保蓄水池、塘堰(坝)、排灌站、小型拦河坝、机电井、小型集雨设施、田间灌溉与排水渠道、管道渠道等灌溉与排水工程灌排畅通、设备设施运行正常;三是田间道路工程。确保道路系统完好,路面平整、路沿路肩完好,满足农业机械、农用车辆正常通行;四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确保农田防护林等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总体完好,首年造林成活率应达到90%以上,三年后林木保存率应达到85%以上,能发挥保持和改善农田生态条件的作用;五是农田输配电工程。确保输电线路、变配电设施及相关配套工程设施完善,运行安全,围栏和警示标志完整,低压输电线路满足灌排设施运行、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要求;六是其他工程。确保项目区标识、公示牌完好整洁,保障农田生产的信息化管理、耕地质量监测设施等工程设施运行良好。
第三章,管护主体,明确了各类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受益或使用主体为管护主体,如行政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国有农牧场等。
第四章,管护经费来源及使用,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护资金的筹措渠道、管护资金来源、工程管护经费适用范围。资金来源主要有:一是市(州)、县(市、区)财政应当合理保障和筹集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管护经费,管护经费按照实际需要列支。不足部分市(州)、县(市、区)应当通过补充耕地指标收益、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土地出让等渠道解决。二是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等获得的资金。三是通过村民委员会“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四是统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资金及其他资金。五是受益主体自筹的管护资金。
第五章,管护职责及要求,明确了县级人民政府、县级农业农业部门、乡镇人民政府等职责和要求,各类管护主体的职责和要求。
第六章,监督与考核,明确了省、市、县级农业农村部门监督与考核责任。
第七章,附则,明确了《办法》解释单位由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以及试行期限。
五、《办法》出台的意义
《办法》的出台和实施,将进一步健全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机制,规范高标准农田工程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解决建成的田间工程设施管护资金和措施不到位、缺乏管护奖惩机制,确保已建成的工程设施正常运行,并长久持续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