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加快自主知识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质量教材体系,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其中,探索建设一批示范性新形态教材是《方案》的重点任务之一。《方案》要求,新形态教材要在形式上创新呈现方式,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理念先进、规范性强、集成度高、适用性好的示范性教材。
数字技术如何推动新形态教材建设?新形态教材还存在哪些问题?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信息技术助力教材管理与规划
教材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学科教学、人才培养贡献力量。我国十分重视教材的建设和规划,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材的研究和规范得到进一步加强,为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学生的学习资源进一步丰富,教材的形态也随之变化。教材由单一的纸质呈现形态向静态的数字化形态,再到动态的、交互性的数字化形态转变。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高校教材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化技术对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有辅助作用。通过对专业教材相关教学内容、出版动态等信息的科学整理,高校教师可以有效掌握教学所需要的教材资源和教材信息,从而提升教学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实现专业教学内容的有效更新。
“依托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实现对高校教材使用者的精准‘画像’,掌握教材使用现状。”上述负责人表示,信息技术对教材管理、规划起到了支撑作用。依靠数字技术,管理人员可以汇聚不同高校的教材选用情况,建立教材选用“参照系”,促使高校科学选用教材。通过数据监测,可按照教材性质分级认定、建档立卡,当好高校教材安全的“全勤哨兵”。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韩喜平认为,教材建设应该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线上与线下资源的结合,能够创新教材的呈现形式,使教材具有多元性、互动性、开放性特征,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新形态教材之‘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新形态教材不仅能够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此外,新形态教材还能及时反馈师生评价,以最快速度更新知识,为教学的许多环节、许多方面提供帮助。”韩喜平说。
新形态教材仍存在诸多问题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形态教材为新时代教育教学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尤其是从传统教材向新形态教材转变的过程仍存在诸多问题。
韩喜平认为,目前,我国教材建设还存在教材编写人员认识不充分、教材编写队伍建设不完备、教材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部分教材编写人员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跟不上新形态教材发展的脚步。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加强对教材编写人员的技术培训,完善配套设施,科学配给资源。
对新形态教材的未来发展,韩喜平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应强化顶层设计,例如教育部推出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促使学校、政府等各个主体共同参与平台课程设计。其次要严抓质量,新形态教材应当兼顾生动性与逻辑性,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拓展知识传授的方式。
韩喜平提醒,规范标准也同样重要。应依托信息技术,建立一套针对教材的评价反馈机制;应注重数字化教材选择,加强版权意识,强化数字化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力度,以保障数字教材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应注重内容质量和教学效果
对于新形态教材的建设,韩喜平认为,无论使用哪种信息技术手段,教材内容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才是评价教材建设实效的核心。
以思政课教材为例,韩喜平表示,教材应当多运用中国案例进行诠释,用中国故事进行讲解,注重课堂教学与知识传授的生动性、趣味性,让学生可感可知、入脑入心。同时,进一步推进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韩喜平认为,《方案》涉及规划教材管理与退出机制,明确了教材的组织与保障,规范了教材的使用。这也表明,教材编写与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是提升编写人员的素质及思想理论水平。
除此之外,针对一些课程教材中出现的弱化学科特色等问题,韩喜平认为,教材应当做到知识与思想的融合,拒绝教材内容的板块式、拼盘化。教师应该选择与教学目标相匹配、能体现学科特点和本质的教材,助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与理论。此外,教材还需具备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内容,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改进。
“《方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于教材的建设与规划作出顶层设计,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教材体系建设。同时,我们要深入探索建设新形态教材,利用信息技术完善教材的实现形式,总体达到思想性、系统性、科学性、生动性和先进性的统一。”韩喜平总结道。
(作者:胡漫缇 孙明源)